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美国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12-19 08:56
【摘要】:美国模式在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较为成功,其主要特点是:城镇体系层次多样,人口的区域分布比较均衡;城镇化与产业化紧密相连,农村劳动力依次转向城镇的二三产业;多种因素促进美国的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经济发展和市场发挥作用的结果。美国经验的启示是,要注重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发挥它们在吸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作用;城镇化与产业化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取消城市户籍制度,统筹城乡发展,制度上给予公平的机会;发展农业本身,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供各项保障。
[Abstract]:The American model is more successful in urbanization and rural labor transfer employment,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urban system is diverse,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is more balanced;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re closely linked, the rural labor force turns to the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of cities and towns in turn, and many factors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to employment. Urbanization and rural labor transfer and employment are the resul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rket play. The enlightenment of American experience is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arge, medium and small cities, give play to their role in absorbing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and employment,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to urban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Canceling the urba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coordin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giving fair opportunities in the system, developing agriculture itself, providing various guarantees for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to cities and towns.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西华盛顿大学商业经济学院;麦吉尔大学德桑特尔斯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JL041)
【分类号】:F299.712;F32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杜凤姣;宁越敏;;拉美地区的城市化、城市问题及治理经验[J];国际城市规划;2015年S1期

2 张鹏;李晋锴;;城市化发展S曲线的判别与超越基于中心地理论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07期

3 韩效;邱建;;美国城市化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发展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4 周正祥;张平;;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我国农村中心集镇发展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5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邢建军;美国城市化发展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正祥;张平;;美国城市化经验对我国农村中心集镇发展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5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要玲玲;河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周菲菲;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学校教育制度变革[D];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光辉;;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的一般规律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2期

2 任兴洲;我国城市化以及卫星城发展的多种模式探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张国栋;;深圳:迁徙之城[J];小康;2007年12期

4 陈林生;聚集效应、中心地理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财经科学;2004年01期

5 周毅;;加快城市化进程新思路——中国城市化制约因素及其对策研讨[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1期

6 楚静;王兴中;李开宇;;大都市郊区化下的社会空间分异、社区碎化与治理[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3期

7 黄亚平;陈瞻;谢来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8 焦秀琦;世界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J];城市规划;1987年02期

9 刘伟德;推进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建议[J];城市规划;2000年11期

10 陈俊峰;;近年来我国中心镇研究述评[J];城市问题;2010年08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陈晓薇;[N];深圳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根彦;面向紧凑城市的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邢建军;美国城市化发展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2 马文武;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中非均衡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怀忠;提高认识 强化组织 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J];乡镇经济;2001年02期

2 范小玉;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为7.74%[J];调研世界;2001年06期

3 李玉山;;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J];学理论;2002年06期

4 薛国琴;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J];农业经济;2002年03期

5 韩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2年05期

6 肖立新;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7 孟文,王健;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势及思路[J];发展论坛;2002年09期

8 游鹄;云关乡农民增收与富余劳动力转移刍议[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2年03期

9 周广森;抓好五大工程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J];苏南乡镇企业;2002年03期

10 陆慧;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时间特征[J];经济论坛;2002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昭文;;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现状和推进措施[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姜春华;;对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泽敏;杨晓红;;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式及其效果分析[A];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自主创新 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国炳;黄大学;;湖北省农办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解决途径[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李勋来;;制度变迁及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秀芝;尹继东;;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江西的实证[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郭朝晖;陈琳;;基于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村教育发展思考[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文明;;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研究[A];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永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流向及特点[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10 张随榜;李博;张之峰;;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与农民工组织管理[A];陕西省农业科技与人才开发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红萱 孙昂;江苏发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券[N];中国财经报;2006年

2 田逢春;去年云南省600余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实习生 董瑶 本报记者 代乐;我省去年转移培训12.7万农村劳动力[N];贵州日报;2006年

4 张晓红;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协会成立[N];黑龙江经济报;2007年

5 省十届人大代表 彭曼君;推进贫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N];湖南日报;2007年

6 崔传义;为什么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N];人民日报;2006年

7 记者 任平;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质的飞跃[N];山西科技报;2006年

8 郭雄伟;我市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始[N];商洛日报;2007年

9 谷嫦瑜;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技能型转变力度[N];渭南日报;2007年

10 田逢春;全省600余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N];云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爱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李国强;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马华泉;城市化中教育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4 申鹏;基于中国人口转变视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杨松;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刘秀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程名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机理、动因与障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许昆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马红梅;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资本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0 胡俊波;禀赋、不确定性与转型期农村劳动力转移[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2 许碧;贵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3 谢希俐;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欣;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生态位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5 李总;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薛从彬;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财政作用[D];四川大学;2006年

7 张成玉;社会资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地位和作用[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8 陈琳;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魏晓柳;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及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薛锋;江苏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86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386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a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