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劳资关系相对平衡的演化路径分析——基于政府行为选择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12-28 18:23
【摘要】:我国劳资冲突日益尖锐的现状与失衡的劳资关系显著相关,因此研究怎样平衡劳资关系是劳资领域的重点。演化博弈为研究劳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工具。劳资关系演化模型模拟了平衡的劳资关系的演化过程,演化结果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劳资冲突演变为劳资合作,证明了平衡的劳资关系是促进劳资合作的关键,并为研究劳资关系平衡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平衡劳资关系有两条演化路径,一条是由劳资自主演化,这条路径充满劳资冲突,是劳资双方不断找平衡的过程;另一条路径是由政府介入劳资博弈,不仅可以缩短劳资冲突过程,并且还能加速进入劳资关系平衡阶段。我国劳资关系在沿着第一路径演化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政府构建平衡劳资关系的制度框架。
[Abstract]:The increasingly acute situation of labor conflicts in China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unbalanced labor relations, so it is the focus of the field to study how to balance the labor relations. Evolutionary game provides a new tool for the study of labor relations. The evolution model of labor relations simulat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balanced labor relations, and the result of evolution is that in most cases, labor conflicts evolve into industrial cooperation, which proves that balanced labor relations are the key to promote industrial and capital cooperation. It also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the balance between labor and capital. There are two evolutionary paths to balance the labor relations, one is the independent evolution of labor and management, this path is full of labor and capital conflicts, is the process of both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constantly looking for balance; The other way is to involve the government in the labor-capital game, which can not only shorten the process of labor-capital conflict, but also speed up entering the equilibrium stage of labor-capital relations In the course of the evolution of labor relations along the first path, it is urgent for the government to construct 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for balancing industrial and capital relation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青岛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研究”(项目编号:07&ZD003)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项目编号:BS2012SF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F249.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苗红娜;;平衡谈判力:劳资冲突治理的博弈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常凯;;关于《劳动合同法》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J];当代法学;2006年06期

3 赵小仕;;劳动关系中的集体谈判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07期

4 张衔;许清清;;基于非对称博弈模型的劳资关系研究——兼论“囚徒困境”的局限性[J];财经问题研究;2015年05期

5 朱福林;何勤;;基于博弈论及自组织理论群体性劳资冲突的理论研究[J];企业经济;2012年06期

6 许清清;张衔;;劳资谈判博弈的演化路径与稳定策略[J];统计与决策;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时秋;;法经济学视角下的新劳动合同法探析[J];才智;2009年22期

2 冯彦君;;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法学的理论贡献[J];当代法学;2009年01期

3 董保华;;我国劳动法学研究应当摆脱极端——兼评刘诚《论〈劳动合同法〉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J];法治研究;2011年04期

4 曹端波;;人的发展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刘晓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问题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0年13期

6 董保华;;“黑砖窑事件”引发的法律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7 陈永福;沈星;;《劳动合同法》立法思路存在的问题及变革路径——以三元法律结构为视角[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8 冯彦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法学理论研究[J];当代法学;2013年03期

9 张衔;许清清;;基于非对称博弈模型的劳资关系研究——兼论“囚徒困境”的局限性[J];财经问题研究;2015年05期

10 孙文君;;劳务派遣中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J];法制与社会;2015年1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穆随心;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凌云;劳动权保障的国际标准及其发展趋势[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4 夏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吴宏洛;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劳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太月;劳动违约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程世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8 张帆;劳动合同中的合意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9 贺玲;论解雇保护中的法益平衡[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10 方浩;劳动力市场就业保护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增莹;完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的几点思考[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王艳军;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3 吴军芳;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马铎;劳动合同法律实践中的利益平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周文娟;试用期企业职工权利保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单睿;劳动契约性质的分析[D];中南大学;2011年

7 刘赛刚;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经济补偿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袁伟杰;契约自由视角下我国经济性裁员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湘潭大学;2011年

9 谭文博;两岸解雇保护制度比较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10 韦芳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小仕;;劳动关系中的集体谈判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07期

2 龚军辉;;Logistic方程的推导及其生物学意义[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3 杨正喜;;转型时期我国劳资冲突特点——以珠三角农民工为例[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许立达;樊瑛;狄增如;;自组织理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5 郑秉文;合作主义:中国福利制度框架的重构[J];经济研究;2002年02期

6 蒋同明;刘世庆;;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创新网络演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07期

7 常凯;论个别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兼及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趋向[J];中国劳动;2004年04期

8 崔晓丽;孙绍荣;;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下劳资博弈及临界点研究[J];企业经济;2009年06期

9 谭浩;集体谈判的相关理论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10 陆雪琴;张旭昆;;工会和集体谈判对工资、就业的影响研究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李晔 杨健;[N];解放日报;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佟新;“三资”企业劳资关系研究[J];学海;2005年04期

2 梁绮惠;;政府在调节民营企业劳资关系中的定位[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11期

3 陈万志;;重视劳资关系支付“和谐成本”[J];群言;2005年05期

4 姜作培;陈峰燕;;论构建和谐的私营企业劳资关系[J];中州学刊;2006年01期

5 周道华;;政府与劳资关系的和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课题组;吴德辉;谢丽威;;对四川省劳资关系的现状、走势及对策的调查和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7 王成云;阎红梅;;澳大利亚劳资关系改革的特点及影响[J];改革与战略;2006年04期

8 ;依法协调劳资关系 努力构建和谐宝安[J];红旗文稿;2006年06期

9 阎启义;;构建和谐的民营企业劳资关系[J];红旗文稿;2006年10期

10 胡涤非;;三方博弈下劳资关系发展的制度选择[J];社会科学家;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国兵;;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背景下的劳资关系[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诗达;;非公经济劳资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3 王玉柱;;构建和谐劳动(劳资)关系的机制研究[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郭爱萍;;劳资关系与政府协调作用的若干思考[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少晖;;新合作主义:中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整合的目标模式[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韩金华;;改革以来中国私营经济劳资关系发展轨迹总结与展望——从较低层次和谐到纠纷和冲突激化再到更高层次和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家祯;;关于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思考[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8 李萍;罗宁;;国内外劳资关系研究:理论脉络与最新进展[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2010年

9 韩金华;;正确认识劳资关系,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发展——基于《资本论》视角的非公有制经济劳资关系分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郭铁民;黎元生;;中国构建新型劳资关系的实践[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潘强;劳资关系协调 政府作用不可替代[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安徽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处理好劳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N];光明日报;2006年

3 王龙玉;我市举行首届“好老板、好员工”颁奖仪式[N];金华日报;2006年

4 符启林 暨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用法律手段来调整劳资关系[N];民营经济报;2006年

5 罗斌;劳资关系和谐需要法律支撑[N];南方日报;2007年

6 任一龙;和谐的劳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N];人民政协报;2007年

7 落国和;对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的思考[N];朔州日报;2007年

8 刘克梅;劳资关系是一种“镜面效应”[N];工人日报;2007年

9 丁晓钦 整理;当代世界劳资关系的动向[N];社会科学报;2007年

10 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 秋风;政府在劳资关系中扮演的角色[N];中国经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罗宁;中国转型期劳资关系冲突与合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邓白桦;纳粹德国“企业共同体”劳资关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郭志栋;毛泽东劳资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4 吴宏洛;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劳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红涛;劳资关系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易臻真;当代中国国有企业劳资关系的动态发展及其演变研究(1992至今)[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孟钟捷;德国劳资关系演进中的里程碑:1920年《企业代表会法》的发生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光;冲突到稳定[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社会转型期新型劳资关系建构[D];山东大学;2008年

2 廖继兴;当代中国劳资关系的伦理透视[D];华侨大学;2009年

3 郭志栋;建国初期我党处理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政策及启示[D];山西大学;2010年

4 程芳琳;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内部协调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梁斌;二战以来英国劳资关系的变迁及启示[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6 战成秀;新时期我国劳资关系调节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熊薇;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劳资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8 郑学敏;国企改制前后劳资关系变化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刘书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劳资关系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10 杨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型劳资关系的构建[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942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3942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c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