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促进创业就业模式的国际比较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 is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 the speed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s speeding up, how to us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promote entrepreneurship and employment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By comparing the pattern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promote entrepreneurial employment in typical countries,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p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ve countries' innovation to promote entrepreneurial 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Germany, South Korea, India and other countries. It is found that too many government interventions, complex enterprise founding procedures,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lack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innovation and promoting entrepreneurial employment in China, which need to be adjusted in terms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In order to expand the employment effec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分类号】:F113.2;F279.1;F24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魏浩;程t$;;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与高端人才战略[J];财贸经济;2010年10期
2 陈强;霍丹;;德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及特征分析[J];德国研究;2013年04期
3 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历史演进与经验借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2期
4 赖德胜;;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政府职责[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年08期
5 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创新型人才的涌现[J];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6 胡军;德国的工业技术创新机制:鼓励中小企业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0年02期
7 傅强,唐陈利;韩国技术创新的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科技与管理;2000年02期
8 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J];科学学研究;2002年05期
9 赵建军;印度科技政策与科技发展——兼对中印国家创新能力比较[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志玮;;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2 武洪玲;;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因子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赵昱;;区域创新绩效的竞争互补分析——对广西五大经济区专利产出的实证研究[J];北方经济;2009年20期
4 徐向艺;任荣;;中、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比较研究——国际经验与启示[J];比较管理;2011年02期
5 赖德胜;孟大虎;苏丽锋;;替代还是互补——大学生就业中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联合作用机制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年01期
6 范丽娜;中国内地专利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李娇;胡宝贵;;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杨静,张文科;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比较分析与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08期
9 饶莹心;;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黄晓晓;;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概述[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田艳平;;东湖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撑要素分析[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镜;;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浩;衣保中;;吉林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A];中国经济现代化战略——第三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赵惠芳;吴敏洁;徐晟;陈辉;;基于空间知识溢出的中部地区知识吸收能力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德春;高敏;刘炳胜;;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变化趋势系统分析——基于PLS路径模型的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李婧;谭清美;白俊红;;中国省际区域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1998-2005[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7 黄庆德;张伟红;王成军;;区域创新水平与专利产出实证研究[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潘鑫;王元地;朱晓宁;;区域创新能力:一个技术多元化的视角[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赵惠芳;吴敏洁;徐晟;陈辉;;基于空间知识溢出的中部地区知识吸收能力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姜世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余冬筠;区域创新的效率及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6 张静;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齐晓丽;差别化的自主创新经济增长模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8 李怡;区域创新系统演化机理与西部区域创新系统培育[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孙红兵;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能力和绩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伍玉林;黑龙江科技创新主体及其能力培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小冉;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伟刚;科亚学院创业教育体系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柳建容;区域创新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魏志成;辽宁省工业企业绩效评估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卫铭;论日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琳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苏先娜;基于创新协同的江苏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铎;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韩俊;科技创新人才宏观和微观生态环境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郑程;教育—就业结构与就业—产业结构双联动:缓解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新视角[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帆,张帏;美国大学创业教育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才;2003年08期
2 陈强;赵程程;;德国政府创新集群策动的演化路径研究及启示[J];德国研究;2011年03期
3 杨东平;;关于“钱学森之问”的遐思[J];大学(学术版);2010年01期
4 魏浩;;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及其提升策略[J];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06期
5 赖德胜;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J];经济科学;1996年06期
6 魏浩;;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10期
7 孙晓峰;落后区域发展应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德国统一后重建东部经济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0年10期
8 樊纲;关志雄;姚枝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J];经济研究;2006年08期
9 范红忠;;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J];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10 杜修立;王维国;;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1980—2003[J];经济研究;2007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常建坤 李时椿;[N];光明日报;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发挥高校退(离)休知识分子作用研究课题组;陈敬佑;姒承家;陈世瑛;;高校退(离)休知识分子再就业模式的研究[J];高教与经济;1996年04期
2 杜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模式的演变及多维互动就业模式的构建[J];才智;2013年27期
3 罗昀;张欣欣;;浅谈新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模式与创新[J];现代企业教育;2013年08期
4 ;广州将改革大学生就业模式[J];安徽教育;2003年03期
5 马佩琴;;教师培养、培训都要提倡创业精神[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06期
6 尚鹤翔,周长源,杨洪杰,吴广昌,于秀岚;走市场化道路 探索建立全新的毕业生就业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01期
7 杨波;德、法两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的比较分析——赴德国、法国考察报告(二)[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03期
8 尹伟时;大学生就业模式探析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04期
9 马书臣;;大学生就业模式的背景条件分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年06期
10 张力群;;大学生“先实习再就业”的校企合作就业模式思考[J];职业时空;2006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蒋瑞明;李迎成;王兴平;;转型期对残疾人集中就业模式的思考——以南京市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居住区规划)[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钢;德国大众创造全新就业模式[N];经济参考报;2001年
2 彭国正;南城推行灵活就业模式破解用工难题[N];抚州日报;2008年
3 记者 程翰 通讯员 黄贤云;立足街情探索新型就业模式[N];滨海时报;2010年
4 孙霞 吴奕;江大大学生特色就业模式受关注[N];镇江日报;2014年
5 王强;旺苍创新“七位一体”就业模式[N];广元日报;2008年
6 记者 杨继祥;集美:“就业模式”名扬全国[N];厦门日报;2012年
7 见习记者 孔垂鑫;多元化就业模式带来的挑战[N];长治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袁芳 本报通讯员 董志勇 王亚南;校企无缝对接 创新职教就业模式[N];德州日报;2014年
9 施玉星 陈宪;创新就业模式 引导挂企服务[N];中国人事报;2007年
10 记者 谭华健邋通讯员 李绪恒;村民家门口务工挣钱[N];中山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e,
本文编号:2421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421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