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结构、时空差异与能源强度——以十大城市群为例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eography, the paper measures the "circle" structure of the ten urban agglomerations by using the urban gravitation model, and then analyzes the influence degree and space-time difference of the "circle" structure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to reduce the energy inten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mature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moderate "circle" structure are easier to reduce energy intensity. From the spatial dimension, the "circle" structure of the eastern urban agglomeration reduces the energy intensity significantly, but after 0.45 boundary standard, the energy intensity decreases obviously. The "circle" structure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reduces the energy intensity less than that of the eastern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most of the results are significant at the level of 10%.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dimension, the government's strategy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fails to achieve the expected goal, and weakens the "circle" structure to reduce the effect of energy intensity in the short term. By controlling administrative segmentation and other variables, it is found that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s more likely to highlight the constraint effect of crowding effect, and the help of market and space forces is more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学系;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西部民生诉求下的碳减排实现途径及扶持政策研究”(编号:7117316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西部城市群碳减排约束条件及减排机理研究”(编号:2013M532067)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浙江省新型城市化与产业转型升级协同发展的机理研究”(编号:LQ13G030017) 西安市社科基金“西安市碳减排路径及扶持政策研究”(编号:14J22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基金项目“关中—天水城市群碳减排约束条件与减排机理研究”(编号:DA08112)
【分类号】:F299.2;F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群伟;周德群;张柳婷;;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探析[J];统计与决策;2008年08期
2 唐建荣;王力;;江苏省“十五”期间能源强度变动及因素分析[J];江苏商论;2008年05期
3 叶悦良;韩有定;;北京产业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基于31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2期
5 滕玉华;;中国工业行业能源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魏巍贤;王锋;;能源强度收敛: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7 彭远新;林振山;;江苏、安徽能源强度比较分析与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8 李树;陈刚;;环保产业对能源强度及其地区差异的影响——一项基于回归的分解[J];世界经济文汇;2010年03期
9 邓萍萍;;我国能源强度影响因子的经验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2期
10 袁梁;;价格因素对我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李禾;更高的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将使节能环保双赢[N];科技日报;2011年
3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华杰;降低能源强度+控制消费总量=节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6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能源强度、碳强度指标并不低[N];南方周末;2011年
7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十二五”规划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教授 何建坤;中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下)[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 威廉·钱德瑞 编译 林永锋;正确看待中国今后十年的承诺[N];中国能源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炎治;中国能源强度的演变机理及情景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国涓;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陈阳;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3 彭青;湖北省能源强度变化因素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张泊远;青海省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江;中国能源强度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6 许华;江苏省能源强度变动特征及成因分析[D];江苏大学;2010年
7 于明明;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差异及节能潜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张丹;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9 王凤;中国制造业能源强度因素分解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崔艳红;中国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30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430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