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工业集聚视角下的城镇化路径选择——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9-05-06 22:56
【摘要】:区域工业化与区域城镇化互相伴随、互相作用,促进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市场化和分权化力量作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工业集聚的典型区域之一,不仅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也在不断提升区域城镇化的水平。文章从工业集聚的角度和时间、空间的维度,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工业集聚变化与城镇化演进,进而,在阐述工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关系、尤其是工业集聚对区域城镇化的正面和负面效应的同时,探讨长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可行路径。
[Abstract]:Region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gional urbaniz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each other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o promote the concentration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in cities and town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to cities and town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marketiz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has become one of the typical region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in China. It not only promotes the rapid growth of regional economy, but also promotes the level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From the angl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the dimension of time and spa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then expound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Especially,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regional urbanization are discussed, and the feasible ways to promote urban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re discussed at the same time.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嘉安;徐江;易虹;;中国城市化的第四波[J];城市规划;2006年S1期

2 吕卫国;陈雯;;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与南京城市空间重构[J];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3 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理学报;1999年02期

4 殷醒民;;论长江三角洲城市圈的产业分工模式[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葛立成;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地域模式——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1期

6 刘彦随;杨忍;;中国县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与形成机理[J];地理学报;2012年08期

7 李晓江;尹强;张娟;张永波;桂萍;张峰;;《中国城镇化道路、模式与政策》研究报告综述[J];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2期

8 唐子来;李涛;;长三角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城市体系比较研究:基于企业关联网络的分析方法[J];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2期

9 方勇;张二震;;长江三角洲跨国公司主导型产业集聚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10期

10 谷人旭,钱志刚;苏南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华波;严金泉;张星星;杨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指标与现实状况矛盾化解——以苏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2 郑文晖;;块状经济主导下的浙江省城镇化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3 徐海贤,庄林德;苏南地区乡村城市化制约因素、动力机制与对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4 郇恒飞;焦华富;曹阳;;皖江城市带城乡协调发展差异性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徐璐;张明龙;;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J];北方经济;2006年06期

6 龙花楼;刘彦随;唐国平;陈玉福;;昆山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新农村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7 税伟;陈烈;任杰;王山河;;我国乡村城市化道路的起源和演变[J];商业研究;2005年23期

8 彭荣胜;;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J];商业研究;2009年07期

9 陈红顺;黄静;李峙;吕志强;;基于Landsat TM数据的东莞市热岛效应研究[J];测绘科学;2012年02期

10 郑恒;张国平;;浙江产业集群空间发展与城市化的互动分析[J];财经论丛;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章征涛;祁蕊;;主动还是被动——对我国城市化路径的思考和建议[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姚康;杨永春;;基于企业视角的兰州市制造业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朱传冲;;重庆城市化与商品流通关系的实证研究[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邵立威;张二东;路紫;;河北省行政区划与区域发展的趋势[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小建;覃成林;乔家君;葛震远;樊新生;许家伟;苏朝阳;王发曾;吕金嵘;赵俊远;夏为丽;;第九章 中原城市群经济布局[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6 简博秀;林育谆;;改革开放后中国都会区域与全球化:一个理论的回顾[A];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城市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2年

7 田杰;吴殿廷;;我国小城镇功能体系研究述评[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民俗旅游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2年

8 方创琳;宋吉涛;张蔷;李铭;;中国城市群结构体系的形成与空间分异格局[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9 李郇;徐现祥;罗诗媚;;“土地租金剩余”对城市化行为的激励分析[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魏立华;丛艳国;;珠江三角洲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集体土地使用问题及其原因——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妍;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与城市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高丽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与农用地分等整合方法及成果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冯振东;西部地区城乡市场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何磊;中国乡村—城镇转型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赵新正;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旭亮;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仁锋;创意产业区演化与大都市空间重构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强;欠发达地区城乡过渡带主动城市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何静;产业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元姝;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城市化关系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雪梅;基于SLEUTH模型的城市扩张分析及场景预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林敏;就地城镇化视角下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磊;自然灾害、经济危机对城乡关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8 王春秋;西部地区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孙合灵;山东省资源型城市再城市化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胡琳琳;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其动力因子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建楠;姚士谋;曹有挥;王成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差别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2 周一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3 宁登,蒋亮;转型时期的中国城镇化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1999年12期

4 孟晓晨,石晓宇;深圳“三资”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特征与机理[J];城市规划;2003年08期

5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J];城市问题;2008年12期

6 宁登;谈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论二元城镇化战略实施[J];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01期

7 何流,崔功豪;南京城市空间扩展的特征与机制[J];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06期

8 冯健;杭州城市工业的空间扩散与郊区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02期

9 张颖,赵民;论区域发展差异与总体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关联性[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4期

10 刘玉;;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若干区域特性与矛盾差异[J];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通讯员 孙 虎 本报记者 宋北辰;[N];大众科技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张伟;[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3 本报评论员 周慧兰 曹理达;[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妍云;我国的工业集聚及其效应分析——基于各省工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04期

2 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3 曾国平;曾三;梁彭勇;;我国工业集聚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02期

4 史一哲;;中国的工业集聚与劳动力流动分析[J];统计教育;2010年03期

5 黄阳平;;福建省区域工业集聚的空间计量分析[J];东南学术;2011年05期

6 谷慧玲;;工业集聚和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借鉴[J];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07期

7 朱英明;杨连盛;吕慧君;沈星;;资源短缺、环境损害及其产业集聚效果研究——基于21世纪我国省级工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2年11期

8 陈刚;尹希果;潘杨;;社会资本、工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柯善咨;姚德龙;;工业集聚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因果关系和决定因素——中国城市的空间计量经济联立方程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12期

10 张艳平;;区域金融服务业集聚与工业集聚协调发展水平评估[J];统计与决策;201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顾永涛;李栋;魏天爵;魏艾林;;基于生态环境分析的西部城市人口与工业集聚模式研究——以乌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琳琳;加快西部工业集聚区开发建设步伐[N];焦作日报;2006年

2 记者 李培松;全力推进工业集聚区建设[N];遵义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李培松;我市强力推进工业集聚区建设[N];遵义日报;2010年

4 杨丽娜 韦兵;高标准规划建设工业集聚区 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N];焦作日报;2006年

5 曾琳琳 耿芳;统一规划 加快进度 尽快形成集聚效应[N];焦作日报;2006年

6 吕正军;焦作西部工业集聚区首批项目入驻[N];焦作日报;2006年

7 张蕊 王明月 古珍珍;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好工业集聚区[N];焦作日报;2006年

8 李立勇 宋庆军;博爱力推“工业城”崛起[N];焦作日报;2006年

9 赵金龙 张蕊;办好工业集聚区 打造新的增长极[N];焦作日报;2007年

10 仝伟平;紧紧围绕目标抓好工作落实[N];焦作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高鸿鹰;工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探讨和中国经验[D];武汉大学;2005年

2 张仁桥;上海工业集聚区的空间整合与模式创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何琼峰;市场整合、工业集聚与统筹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诗莹;郑州市工业集聚区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2 姚德龙;工业集聚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因果关系和决定因素[D];湖南大学;2008年

3 焦继荣;甘肃省小城镇工业集聚区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4 顾宇;羊范工业集聚区发展战略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3年

5 吴宏丹;我国工业集聚对知识溢出影响的空间计量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梁正;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4年

7 王昕;中国工业集聚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王莉莉;工业集聚及其对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8年

9 刘哲怡;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对工业集聚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季阳;中国工业集聚效应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70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470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8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