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我国物流行业能源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1 14:18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复苏的奇迹,但经济高速的发展依赖于大量的能源投入,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在成就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甚至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能源总量匮乏、产出转化能力不足的双重困境,这些问题的出现已经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节能工作的开展。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政府制定了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年均降低16%的目标。伴随着节能目标的分解,各行业各地区都面临着节能压力。2010年我国物流行业消费2.61亿吨标准煤,在同期各行业中排名第二,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能源消费大户”,物流行业面临着空前的节能压力。针对物流行业能源效率开展研究既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实现节能目标的必经之路。 国内外关于物流行业能源效率的研究总体数量不多,且内容较分散。国外研究多从技术层面开展,为提高能源效率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国内有关物流行业能源效率的研究则多从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探讨能源效率与低碳物流、绿色物流的关系,多宽泛的提出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发展现代物流。目前学术界鲜有研究对物流行业的能源效率进行测算,为数不多的几篇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献中,用物流行业的能源生产率表示能源效率,混淆了生产率与能源效率的概念。不能从总体把握我国物流行业的能源利用情况,对“哪些因素影响了物流行业的能源效率”及“如何提高能源效率”这些问题更无从回答。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本文以问题驱动式思路展开对物流行业的能源效率的研究。 本文首先要回答了“什么是能源效率”的问题,鉴于相关研究中对能源效率的定义不够明确,生产率与效率问题有所混淆,所以本文首先区分了效率生产率的概念,基于全要素框架构建了三种能源效率模型。 本文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怎样计算能源效率”,通过对比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几种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利用2000-2011年我国30个省市的物流行业面板数据进行测算,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各地区物流行业能源效率的变动趋势。 本文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影响物流行业能源效率的因素有哪些”。首先通过理论分析确定影响物流行业能源效率的可能因素,以这些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所测得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为因变量构建Tobit回归模型。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货运方式的选择都对物流行业的能源效率有显著影响作用。
【图文】:
992-2011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Fig.1-1TotalenergyproductionandconsumptionofChinafrom1992to2011
- 1 -图 1-1 1992-2011 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Fig.1-1 Total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China from 1992 to 20111992-2011 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为 6.3%,平均能源生产增长为 5.8%,平均能源消费速度比生产速度高出 0.5 个百分点。按照当前发展趋势,未
不耳纽夕士击卡见女召专图
又可以为物流行业的节能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1.3.1 研究方法本文所涉及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文献分析法。学术界用于评价能源效率的模型有多种,主要可以分为基于单要素框架和全要素框架的能源效率模型,两个模型又分别有不同的评价指标。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方法来确定各种模型的优缺点及对本研究的适用性。(2)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法。全要素能源效率生产前沿的确定有参数法和非参数法两种,参数法需要预先假定生产前沿具有某种函数形式,再利用面板数据进行拟合。而非参数法则不预先假定生产函数形式,直接利用实际样本点的最优样本点构成最佳效率前沿面。非参数法不受生产函数形式的约束,应用更灵活,在效率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3)统计计量分析方法。本文构建了可能影响物流行业能源效率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将测得能源效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分析各指标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由于本文中被解释变量——物流行业能源效率的取值范围为[0,1],属于因变量受约束的情况,鉴于 Tobit 模型适用于解决该类问题,本文选取了 Tobit 回归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5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林;;节能的有效途径:提高能源效率[J];环境经济;2006年06期

2 刘则渊;徐国泉;;关于中国能源效率革命的构想[J];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12期

3 ;能源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J];上海节能;2007年03期

4 孙鸿年;;企业能量平衡——通向强化能源效率的必由之路[J];宁波节能;2007年01期

5 张珍花;王鹏;;中国一次能源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8年22期

6 郑畅;;长江流域七省二市能源效率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年24期

7 师博;张良悦;;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02期

8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研究发展及趋势:一个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邵枫伟;;我国能源效率问题及对策建议[J];管理观察;2009年11期

10 江皓;;基于面板模型的跨国能源效率分析[J];中国能源;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中国物理能源效率[A];2005中国煤炭企业100强分析报告[C];2005年

2 叶甜;张宏武;;中国各省区能源效率比较及变化因素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3 荣斌;乔敏;;能源效率对节能降耗影响的研究[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4 李国璋;江金荣;周彩云;;基于DEA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王治平;;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评价与分类[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王新春;;中国浮法玻璃行业能源效率初步调查报告[A];2007中国浮法玻璃及玻璃新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舒;;能源效率标准的市场准入发展趋势分析[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8 庞淑娟;邵燕敏;汪寿阳;;基于Bootstrap-DEA方法的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娅;;中国能源效率、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张坤民;;低碳经济与提高能效[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焕斌;南非将出台能源效率战略[N];科技日报;2004年

2 王英斌;英国公布能源效率战略[N];中国能源报;2012年

3 记者陈特安;加颁发能源效率奖[N];人民日报;2003年

4 记者  黄勇;“亚洲工业能源效率指南”发布[N];中国环境报;2006年

5 楚新 编译;德国企业每年提高能源效率3%[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刘凌林;提高能源效率需三管齐下[N];中国企业报;2006年

7 罗佐县;提升能源效率的政策性思考[N];中国石化报;2006年

8 崔茉邋周晓倩;提高能源效率 发展清洁能源[N];中国石油报;2008年

9 罗伯特·艾尔斯 本杰明·瓦尔;提升能源效率就是为经济引擎加油[N];中国商报;2009年

10 孟华;发达国家将提高能源效率纳入战略决策值得借鉴[N];中国信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金荣;软投入制约下的中国能源效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2 魏楚;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徐国泉;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杨正林;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高大伟;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董锋;中国能源效率及能耗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汪克亮;基于非参数前沿方法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朱文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效率及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李激扬;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能源效率的测算与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10 徐士元;基于技术进步与市场化改革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晓彬;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王珊珊;我国能源效率指标及提升对策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3 韩聪;基于天津市的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王敏;低碳经济下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李芳;江苏省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6 张维维;中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乔妮;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趋同与趋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徐周睿;江西省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9 汪德兴;浙江省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10 马葱;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517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517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4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