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动态研究
[Abstract]:Based on the basic data of Wuhan urban circle from 2006 to 2012, this paper makes a dynamic study on the spatial development of Wuhan urban circ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past seven years,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of Wuhan urban circle has gradually concentrated to the mega-cities in the circle, and the number of mega-cities in the circle has increased in size, the expansion degree of built-up areas in each city has generally shown an upward trend year by year, and the functional intensity of Wuhan center in the first central city is 3.7 times 5.7 times as much as that in the second city, but the difference in the functional intensity of urban centers at all levels decreases. In the past seven years,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Wuhan and various cities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 a balanced direction. In the degree of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the per capita income of Wuhan urban circle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decreased, the investment in infrastructure has increased, and the utilization capacity of foreign capital has been enhance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Wuhan city circle must expand the scale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vigorously promote non-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focus on promoting the central function intensity of the second and third-tier cities, make the central function intensity of each city in the circle more balanced, and strengthen the industrial docking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 of Wuhan cities with low economic membership.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编号:14JZD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71373095)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锋;陈洁;;武汉城市圈城市区位与可达性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4期
2 王德忠,庄仁兴;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J];地理科学;1996年01期
3 陈彦光,刘继生;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引力模型的理论证明、函数推广及应用实例[J];地理研究;2002年06期
4 郑国,赵群毅;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5期
5 秦尊文;;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经济联系测度及其核心圈建设[J];系统工程;2005年12期
6 刘春,朱俊林;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7 马彦琳,郝寿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研究的若干趋势[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朱俊成;;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合作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涂人猛;;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5年08期
10 李国平,王立明,杨开忠;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J];经济地理;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Evaluation System for Farmers' Satisfaction Degree in the Green Energy Saving Rebuilding of Rural Reside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2期
2 袁丽丽;;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6期
3 王瑞娜;唐德善;田宇;;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研究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4 余敦;赵小敏;;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5 游志远;侯典安;;山东半岛城市群宜居性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9期
6 余海清;陈阿林;董国仓;孙小涛;;基于层次分析法和GIS的城镇化水平分析——以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7 唐瑭;谭静;;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四川省18个地级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8 朱晓东;卢梅;;农村住宅绿色节能改造中农民满意度评价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9 王丹;赵源;倪长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10 赵鸣浩;;基于协调度模型的经济快速发展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云旗;;财政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索[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2 徐昊;黄峻;江文文;周小虎;;武鄂黄城镇连绵带规划建设思路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柳林;刘兆德;;东部沿海地级以上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曲晨;;重庆市不同类型区区域差距的实证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郭岚;;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对策研究[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夏喜平;;促进城市低碳转型 推动武汉绿色发展[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闫勇;杨娜;;日本区域低碳社会建设规划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8 刘静玉;王发曾;苏朝阳;赵建吉;吕金嵘;高燕哺;乔家君;夏保林;刘晓丽;方创琳;;第七章 微观尺度的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9 刘荣增;耿明斋;覃成林;;第八章 城乡统筹与中原城市群整合[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10 揣小伟;黄贤金;;江苏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地域差异性及对策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周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收入差距与社会福利[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董战峰;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方劲松;跨越式发展视角下的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5 韩璐;基于数据挖掘的土地利用决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邱涛;通信网络结构与城市功能模块的系统自适应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萧一啸;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肖轶;重庆市土地利用平衡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汪友结;城市土地低碳利用的外部现状描述、内部静态测度及动态协调控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姜文仙;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湖北省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洪跃;巴东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业产业化及特色空间布局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姜文阔;区域经济发展与税收关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6 王少军;建筑业可持续竞争力比较分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朱文;甘肃河西地区区域发展路径探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8 任博英;山东半岛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王雯;基于循环经济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于巍;我国财政政策区域效应及其原因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必定;;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及政府管理创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罗雄飞;周勇;聂艳;于雷;;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3 王缉慈;关于我国区域研究中的若干新概念的讨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4 白艳莹,王效科,欧阳志云;苏锡常地区的城市化及其资源环境胁迫作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5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4期
6 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J];城市规划;2003年03期
7 周一星;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J];城市规划;1998年02期
8 王德,刘锴;上海市一日交流圈的空间特征和动态变化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3期
9 王德,刘锴,郭洁;沪宁杭三市一日交流圈的空间特征及其比较[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3期
10 王再文;李刚;;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多层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维国;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199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当前经营城市的基本矛盾与对策研究[J];领导决策信息;2001年48期
2 姜永健;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J];政策;2001年03期
3 朱家良;;城市竞争力与政府经营城市公共资源[J];浙江经济;2001年05期
4 ;城市规模[J];求知;2002年Z1期
5 金鸣;昆明被列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城市之一[J];生态经济;2002年05期
6 熊国平;探析21世纪的城市演化[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倪鹏飞;二十四城各领风骚(三)——点评我国二十四个城市竞争力[J];当代经济;2002年06期
8 黄忠河;大连经营城市的理念和实践[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9 邹宏国 ,陈国辅 ,丁玉亭;学会经营城市[J];管理科学文摘;2002年08期
10 宁吉U,
本文编号:2518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518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