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基于增加值核算法的中美和中韩贸易还原

发布时间:2019-09-24 11:37
【摘要】:笔者利用多国增加值贸易模型,基于从OECD-WTO数据库获得的最新数据,对中美、中韩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状况分别进行重估。结果表明:总值法扭曲了中国贸易状况,加深了不必要的贸易摩擦。2001年~2011年,增加值法统计的中国出口额平均占传统值的73%,即削减了中国的庞大出口。同期的中国各双边贸易净额均存在高估。总值法对中美、中韩真实贸易净额年均高估程度分别达250%和31%,增加值法缩小了中美、中韩贸易失衡程度,其中多数行业真实贸易净额与传统值相比都存在显著差异。
【图文】:

柱状图,增加值,韩国,增加值率


钜欤嘤餍幸嫡媸党隹诙钕啾却鄪持档谋浠徼潭?各不相同。四、中国对外双边贸易的真实面貌(一)中美增加值出口与中韩增加值进口近年,中国十大贸易伙伴与中国的贸易量均不可小觑,但总值法贸易数据并不完全可信,它对中国贸易的描述与真实状况有很大偏差。最为突出的是,中国与美国、韩国和日本的传统贸易净额远大于增加值贸易净额。中美贸易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涉及大量加工贸易以及FDI产生的对美贸易转移和返销(廖泽芳,2014)。考虑到中美顺差和中韩逆差状态,下面对中美出口和中韩进口进行重估。从图1中可以看到,不论是进口额还是出口额,增加值法的统计结果远小于传统值。不论是中国自韩国增加值进口率还是中国对美国增加值出口率,它们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表现为逐年递减,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开始波动,到危机时渐渐消退继而又呈回升趋势。这一趋势与中国对外贸易增加值率的变动规律一致。实际上,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大部分是通过从日本、韩国等国家(甚至是美国)进口大量的中间产品进行组装加工后出口,应该从出口中剔除。平均来看,除去不具代表性的1995年,2000年~2011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年均高估约34.3%。而中韩进口增加值率比中美出口增加值率更低且变动幅度更为突出,2008年达到最低0.28;同期,中国自韩国进口额平均高估达180%。中韩传统贸易数据严重偏离实际,中国从韩国的进口额多数是其他国家增加值和本国增加值的回流。增加值法对进、出口数据的还原,可部分缓解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的同时对韩逆差的失衡状态。图1中国对美(韩)国增加值出(进)口规模(亿美元)注:该组柱图中每一年份所含4个柱状图从左往右分别是中国自韩国进口总额、中国自韩国增加值进口、中国对?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大学中部发展研究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2009JJD790033)
【分类号】:F75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越 ,高峰;垂直专业化分工及我国的分工地位[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3期

2 张咏华;;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中美贸易失衡[J];财经研究;2013年02期

3 廖泽芳;宁凌;;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地位考察——基于附加值贸易视角[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4 马涛;刘仕国;;全球价值链下的增加值贸易核算及其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13年04期

5 杨丹辉,侯民军;中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曾铮;张路路;;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的界定——基于中国制造业贸易附加值的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7 柳剑平;张兴泉;;产业内贸易、产业结构差异与中美贸易摩擦——与中日贸易摩擦的比较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8 王岚;;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的附加值贸易:框架、测度和应用[J];经济评论;2013年03期

9 庄惠明;包婷;;基于服务贸易开放度的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01期

10 闫云凤;;中日韩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贸易增加值的测度与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1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焕金;;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制造”升级考察[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2 陈继勇;刘威;;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美中贸易失衡中的利益分配[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11期

3 张云;李湘黔;廖进中;;基于产品内分工的中国出口贸易扩张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6期

4 喻春娇;陈咏梅;张洁莹;;中国融入东亚生产网络的贸易利益——基于20个工业部门净附加值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02期

5 王昆;廖涵;;国际产业趋同与差异研究——来自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6 陈健;;产品内国际分工与区域经济增长:专业化演进视角的比较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2年02期

7 陈硕颖;;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生产组织形式——模块化生产网络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8 周敏倩;试论国家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及其实现机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庄惠明;王珍珍;;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理论研究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江波;;论企业与产业创新对工业发展模式转型的作用[J];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明言;企业组织模式选择与出口和外包[D];南开大学;2010年

2 蔡强;美国对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负效应[D];吉林大学;2011年

3 陈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杜宇玮;国际代工的锁定效应及其超越[D];南京大学;2011年

5 向清华;不同空间尺度下的远洋渔业生产网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炳南;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利民;产品内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张桂梅;价值链分工下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李湘黔;中国贸易悖论与产品内分工[D];湖南大学;2006年

10 张纪;产品内国际分工:动因、机制与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靖;附加价值来源转化:基于技术进步与分工深化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彭兴奎;垂直专业化对中国加工贸易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马倩;产品内分工条件下山东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4 王玉婷;中国工业制成品对美出口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5 李英俊;论产品内分工与贸易[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何慧慧;东亚地区垂直分工背景下中国贸易中的隐含碳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苏晶晶;产品内分工与中国对美出口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张奎亮;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的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9 石永慧;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向丽;基于产品内分工的我国加工贸易升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翔硕;李春顶;;边际保护、加权福利与中美贸易摩擦的成因[J];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04期

2 庄惠明;黄建忠;陈洁;;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9年03期

3 张彬;孙孟;;中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实证分析——基于1998-2007年制造业24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J];财贸经济;2009年05期

4 王佃凯;;市场开放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基于中国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12期

5 张二震;开拓外资企业中间投入品市场[J];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05期

6 潘悦;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6期

7 邱斌;叶龙凤;孙少勤;;参与全球生产网络对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提升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出口复杂度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1期

8 郑吉昌,夏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因素探讨[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12期

9 蔡茂森,谭荣;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2期

10 刘建江;透视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经济增长并存的合理性[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琦;王春波;;中韩贸易差额分析及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06年09期

2 马登科;;中韩贸易逆差的未来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J];当代经济;2006年10期

3 徐嘉南;;中韩贸易逆差浅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29期

4 李恒;;中韩贸易中的非一体化贸易转向:机制、过程与结果[J];国际贸易问题;2007年06期

5 邵希砚;;中韩贸易逆差分析及其改善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池学勇;;中韩贸易逆差问题之我见[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7 朴成采;;浅析推动中韩贸易发展的积极因素[J];现代商业;2010年12期

8 周毅;尚文;;中韩贸易:告别快速增长[J];中国海关;2013年09期

9 田夫;中韩贸易关系前景与展望[J];黑龙江对外经贸;1994年05期

10 范爱军;推动中韩贸易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当代亚太;200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马常娥;;中韩贸易逆差的扭转:结构转型与路径选择[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韩清华 韩民权;中韩贸易飞跃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2 本专题撰稿 郭安丽;中韩贸易区在青岛西海岸启动[N];中国联合商报;2014年

3 记者 刘朝霞;中韩贸易可以实现双赢[N];国际商报;2002年

4 ;中韩贸易发展势头良好[N];国际商报;2003年

5 长文;中韩贸易期待均衡发展[N];国际经贸消息;2000年

6 杨明炜;未来5年中韩贸易将突破千亿美元[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7 本报驻首尔记者 顾金俊;中韩贸易投资合作潜力巨大[N];经济日报;2010年

8 孟朝红;中韩贸易纠纷结束 聚乙烯恢复进口[N];中国纺织报;2000年

9 王希;前5个月中韩贸易同比增长2.8%[N];中华工商时报;2014年

10 CUBN记者 郭安丽;韩国化妆品对华出口大增 韩剧助推中韩贸易[N];中国联合商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裴成焕;中韩贸易纠纷问题研究:贸易相关性问题、商务纠纷及反倾销纠纷[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岩;中韩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应对措施[D];延边大学;2009年

2 赵用珍;中韩贸易现状、对策及前景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晓璐;中韩贸易逆差的成因及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李超;中韩贸易关系存在的问题、对策与前景[D];青岛大学;2008年

5 于晓燕;中韩贸易结构优化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金永久;中韩贸易结构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李冬;中韩贸易的发展与潜力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8 郭昕;中韩贸易逆差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9 金荣基;中韩贸易的回顾与展望[D];吉林大学;2004年

10 金柳美;中韩贸易摩擦化解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40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540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1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