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的空间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13:21
【摘要】:随着中国不断的提倡绿色经济,中国物流业作为二氧化碳的大消耗行业,也将迎来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期。为此,为了维护物流业长效绿色的发展,政府在物流业碳排放问题上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本文基于2004—2016年中国各省域物流产业碳排放的截面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物流产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物流业碳排放进行空间差异分析,挖掘出影响物流产业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有针对性地为物流业提出碳排放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中国物流业碳排放的现状,对碳排放的测算进行研究,选择了物流业碳排放量的测算方法,对2004-2016年的中国物流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对中国物流业碳排放进行现状分析,并对中国省域物流业碳排放进行差异分析。(2)物流业空间差异相关性检验,利用ArcGIS软件对物流业2004-2016年碳排放量进行可视化分析,直观的对物流业的碳排放空间上的差异上进行分析,并运用Matlab和GeoDa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3)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应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中的空间误差模型及空间滞后模型,和目前空间差异分析中使用较广的地理加权回归分析(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GWR)分别对物流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空间上的解析,从空间布局的角度分析省域物流业碳排放的差异化。研究结果表明:(1)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发现:物流业周转货物量、物流业人均和物流业能源强度这三个变量对物流业碳排放均属于正向影响关系,其中物流能源强度对物流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最为显著。空间滞后效应的系数为0.336,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相邻省份存在明显的空间扩散(溢出)效应。(2)通过GWR实证分析发现:物流业周转货物量、物流行业人均生产总值和物流能源强度对不同省域的物流碳排放影响程度不同,相邻省份的差异相对较小,但在整体空间上有明显东西部差异。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1)从技术优化角度考虑,积极探索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提高绿色能源在物流行业能源消耗中的比重。(2)区域物流业协同发展,重视区域之间的合作,了解和关注周边区域相关要素的变动,构建信息共享等途径实现人力、资源和技术的共享,实现区域物流业的节能减排。(3)差别化物流业减排政策推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
【图文】:

研究思路,碳排放


南昌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1 章 绪论排放影响因素,建立 STIRPAT 模型,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接下来运用空间计量方法,通过 ArcGIS、MATLAB 等软件分析得出各个区域的物流产业碳排放数据结果,,了解物流业碳排放的空间差异性,有针对性的提出物流业碳减排政策。

中国物流业,CO2排放量,物流业


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 3 章 中国省域物流业碳排放量测算与现表 3-2 2004-2016 年物流业 CO2排放总量(万吨)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量 30780 40098 44560 49563 54642 57819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量 69191 75722 70965 75349 78980 83095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7)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259.2;X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苑维;;关于电力行业碳排放成本的核算研究[J];科技风;2018年36期

2 陈炜;殷田园;李红兵;;1997-2015年中国种植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与农业发展的关系[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年02期

3 高如梦;李晓涛;杜江;;湖北省农业碳排放估计及现状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年07期

4 吴国骏;吴银光;;浅谈建筑碳排放的计算方法[J];武汉勘察设计;2018年06期

5 ;航运业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靠谱吗?[J];珠江水运;2019年01期

6 赵世鸿;;碳排放权会计确认、计量与披露思考[J];财会通讯;2019年01期

7 杨光;;收集、披露、共享企业碳排放数据的策略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02期

8 陈迪;;碳排放权会计处理问题探析[J];江苏商论;2019年05期

9 赵新颖;;碳排放权及其交易的会计确认研究[J];当代经济;2019年05期

10 林秀群;张杨杨;唐向阳;;基于碳排放量分组的全要素和单要素碳排放效率——以云南工业行业为例[J];生态经济;201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中林;李金雷;;基于个体为本模型的中国碳排放核算模型构建[A];科技进步与体制改革暨《科技进步与对策》创刊30周年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4年

2 刘占成;王安建;于汶加;李铭;;中国区域碳排放研究[A];《地球学报》“矿产资源需求理论、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专辑[C];2010年

3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张艳;秦耀辰;;我国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类型及影响因素[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泓波;李家启;谢宏佐;;试论应对气候壁垒的企业碳排放核算体系[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张彩平;肖序;;碳排放权初始会计确认问题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2590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590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5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