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应用对区域就业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05:53
【摘要】: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招工难”意味着低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求量大,“就业难”则是高等教育毕业生供给过剩。这种结构性短缺还体现在区域间劳动了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上,即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互联网作为信息和通讯技术进步代表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分析互联网应用对区域就业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285个城市2005-2015年数据为样本,并从全国和区域角度分别对互联网应用与就业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互联网应用水平、就业量、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从互联网应用水平与就业量和就业结构的现实关系出发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接下来分析了互联网对区域就业影响的理论机制。在对就业量的影响方面,互联网的应用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搜寻成本、降低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和催生新的就业模式四个方面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微观机制。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方面,互联网应用作为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会对社会制度产生影响,通过作用于宏观的产业结构传到微观的企业生产方式,从而对技能劳动力需求发生改变。然后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在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互联网应用显著的促进了就业量增长,西部地区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在全国、西部和中部地区互联网应用对就业技能结构正向作用显著,东部地区只在10%的水平上显著,但是在全国、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就业结构和互联网与产业结构交互项对就业技能结构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各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人资资本存量及对劳动力的吸引能力不同。基于以上结果,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互联网应用普遍化和规范化发展提升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发展提升劳动需求;以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提升劳动供给质量;以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建立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49;F249.27
本文编号:2754585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49;F249.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立昌;;互联网经济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J];当代经济管理;2015年12期
2 何璇;张旭亮;;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J];经济地理;2015年04期
3 邵文波;李坤望;;信息技术、团队合作与劳动力需求结构的差异性[J];世界经济;2014年11期
4 宁光杰;林子亮;;信息技术应用、企业组织变革与劳动力技能需求变化[J];经济研究;2014年08期
5 吴振球;程婷;王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扩大就业——基于我国1995—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12期
6 陆雪琴;文雁兵;;偏向型技术进步、技能结构与溢价逆转——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10期
7 田洪川;石美遐;;制造业产业升级对中国就业数量的影响研究[J];经济评论;2013年05期
8 段军山;余点点;;互联网发展、教育投入与产业升级——基于中国68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J];产经评论;2013年05期
9 张敏;马泽昊;;信息化、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政研究;2013年08期
10 王燕飞;林建;;技术进步的产业结构转换与城乡就业效应[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本文编号:2754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754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