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信用风险动态传染机理研究
【图文】:
经济与金融管理50管理评论Vol.27No.01(2015)2、企业集团信用风险动态传染机理分析图1集团网络图将由N个成员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视为一个图,本文称之为集团网络图,如图1所示。图中各顶点代表成员企业,连接两顶点的边代表这两个成员企业之间具有直接的信用风险传染联系,如股权关系、关联担保、管理人员裙带关系以及经营赊销关系等等,这些直接联系都可能成为信用风险传染的渠道。与任一顶点相连的边的条数定义为该顶点的度[18]。记第l个顶点的度为El(l=1,2,…,N)。显然,图中与任一顶点相连的边的条数最多为N-1条,则有0≤ElN-1≤1。事实上,ElN-1值的大小决定了成员企业l的风险关联关系对集团整体的影响程度。因此,从平均意义上来看,1N∑Nl=1ElN-1就刻画了由所有成员企业的风险关联关系决定的集团整体的风险关联状况,于是,我们有如下定义。定义1若集团网络图中第l个顶点的度为El(l=1,2,…,N),则称k=∑Nl=1ElN(N-1),(0≤k≤1)为集团网络图的信用风险关联度。显然,k越大,集团内成员企业受其他成员企业信用风险传染的可能性就越大。记考察期[0,T]内,集团中的信用异常企业与其他企业平均每次接触传染的概率为β0,为讨论方便,本文暂不探讨成员异质性对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故不妨设其为常数。这里的接触传染指的是通过企业间的直接关联能够使得信用正常企业变成信用异常企业。单位时间内一个信用异常企业与其他成员企业直接接触的次数为U,称β0U为有效接触率,则每一个信用异常企业对信用正常企业的平均有效接触率为β0USN。由于信用异常企业总数为I,因此单位时间内被所有信用异常企业传染的企业个数为β0USNI,即传染率为β
经济与金融管理MANAGEMENTREVIEWVol.27No.01(2015)53图2信用异常企业所占比例预测=8和下降至β=4,如图3(a)与图3(b)所示。图3表明虽然信用异常企业所占比例总体趋势在上升,但与图2相比,图3(a)中信用异常企业所占比例达到固定值的时刻要明显早于图2中的对应时刻,而在时间节点末端,图3(b)中信用异常企业所占比例的数值降低了很多。这表明风险传染系数越大,信用风险在企业集团内的传染越快,从个别成员企业的危机出现到集团整体层面危机爆发的时间就越短。(2)信用风险关联度k的影响图4展示了在其它参数不变,β=6,k=0.05时,信用异常企业所占比例的变化过程。与图2相比,随着企业间信用风险关联度的增加(由图2中的k=0.02变成图4中的k=0.05),信用异常企业所占比例的快速增长期提前到[10,30],区间长度也由原来的40天缩短到20天。这说明企业间信用风险关联度越大,风险传染的速度就越快,图3信用异常企业所占比例预测图4信用异常企业所占比例预测因此可以通过降低企业间的信用风险关联度来控制信用风险的传染。(3)治理率μ的影响同样假定其他参数不变,通过改变信用风险的治理率来考察治理率对风险传染的影响。图5(a)中治理率μ为0,即对集团信用异常企业不采取任何救治措施。与图2相比,如果放任风险的传染,信用异常企业的比例将最终达到100%,整个集团最终将进入破产程序。图5(b)和图5(c)是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分别在μ=0.04和μ=0.06的情况下随机微分方程(6)的模拟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信用异常企业所占比例虽然仍处于上升阶段,但随着风险治理率的提升(由μ=0.04上升到μ=0.06),其上升的速度放缓了,并且在时间节点的末端,信用异常企业所占比例的数值也降低了不少(由0.6降低到0.35)。特别是当治理率高于有效接触?
经济与金融管理MANAGEMENTREVIEWVol.27No.01(2015)53图2信用异常企业所占比例预测=8和下降至β=4,如图3(a)与图3(b)所示。图3表明虽然信用异常企业所占比例总体趋势在上升,但与图2相比,图3(a)中信用异常企业所占比例达到固定值的时刻要明显早于图2中的对应时刻,而在时间节点末端,图3(b)中信用异常企业所占比例的数值降低了很多。这表明风险传染系数越大,信用风险在企业集团内的传染越快,从个别成员企业的危机出现到集团整体层面危机爆发的时间就越短。(2)信用风险关联度k的影响图4展示了在其它参数不变,β=6,k=0.05时,信用异常企业所占比例的变化过程。与图2相比,随着企业间信用风险关联度的增加(由图2中的k=0.02变成图4中的k=0.05),信用异常企业所占比例的快速增长期提前到[10,30],区间长度也由原来的40天缩短到20天。这说明企业间信用风险关联度越大,风险传染的速度就越快,图3信用异常企业所占比例预测图4信用异常企业所占比例预测因此可以通过降低企业间的信用风险关联度来控制信用风险的传染。(3)治理率μ的影响同样假定其他参数不变,通过改变信用风险的治理率来考察治理率对风险传染的影响。图5(a)中治理率μ为0,即对集团信用异常企业不采取任何救治措施。与图2相比,如果放任风险的传染,信用异常企业的比例将最终达到100%,整个集团最终将进入破产程序。图5(b)和图5(c)是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分别在μ=0.04和μ=0.06的情况下随机微分方程(6)的模拟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信用异常企业所占比例虽然仍处于上升阶段,但随着风险治理率的提升(由μ=0.04上升到μ=0.06),其上升的速度放缓了,并且在时间节点的末端,信用异常企业所占比例的数值也降低了不少(由0.6降低到0.35)。特别是当治理率高于有效接触?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林;周宗放;;基于多层模糊逻辑门FTA的企业集团控股公司信用风险评估[J];系统工程;2008年12期
2 陈林;周宗放;;基于股权比重的企业集团内母子公司之间信用风险传递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3 陈林;周宗放;;企业集团代理人风险态度、道德风险与信用风险传递[J];管理学报;2010年03期
4 谭江峡;王杜鹃;王鑫;王茹;蔡勖;;与地理环境相关的中国铁路客运网拓扑结构[J];物理学报;2008年11期
5 陈林;周宗放;;企业集团控制下的关联企业违约相关性度量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0年05期
6 王颖;聂广礼;石勇;;基于信用评分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客户违约概率研究[J];管理评论;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扬;;基于赊销行为的供应链企业信用风险[J];系统工程;2011年12期
2 廖祖冬;田中禾;;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信用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2年21期
3 管丹辉;周宗放;;基于多智能的企业集团信用风险延迟效应的仿真[J];系统工程;2013年02期
4 周国强;王雪青;郭清娥;;基于改进DEA-FCA的信用评价方法[J];工业工程;2013年06期
5 杨扬;周宗放;费文颖;;嵌入小世界网络的企业集团信用风险演化仿真[J];管理工程学报;2014年01期
6 何涌;翁建兴;;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违约风险Poisson过程分布[J];系统工程;2014年06期
7 唐芙蓉;杨先清;;基于实际拓扑结构的交通网络客运流量的理论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杨扬;费文颖;周宗放;;基于关联交易的企业集团信用风险研究[J];技术经济;2013年04期
9 李丽;周宗放;;企业集团信用风险评估SVM集成分类器的构建与应用[J];技术经济;2013年11期
10 赖辉;帅理;周宗放;;个人信贷客户信用评估的一种新方法[J];技术经济;201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杨扬;周宗放;;一种确定集团客户动态授信额度的简单算法[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扬;刘文蕊;周宗放;肖珉;;几何视角下的企业集团科层结构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陈林;周宗放;肖珉;;企业集团信用风险评估研究综述[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李丽;周宗放;赖娟;杨杰;张绍宗;肖磊;;关联担保下母子公司信用风险传染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商务智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杨扬;周宗放;;基于科层结构的我国集团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商务智能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刘家国;李俊;赵金楼;;两阶段供应链风险传递机制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丽;周宗放;;母子公司关联担保信用风险度量[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林;周宗放;;基于倒数GAMMA分布的控股公司违约概率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选编)[C];2013年
9 陈林;周宗放;;基于倒数GAMMA分布的控股公司违约概率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波;基于派系的复杂网络及其在公交网络上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2 程先东;多方式客运通道结构演变与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肖珉;我国企业集团上市公司财务预警与信用风险评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张晓琦;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及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罗长青;信用风险相关性度量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夏宇;基于关联交易视角的企业集团信用风险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7 王彭;证券市场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8 周国强;员工职业信用行为及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蕊;企业集团信用风险组合评价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江永超;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铁路网可靠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武云霞;基于复杂网络的综合快捷货运服务网络结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辛力群;河南供电企业风险因素识别与防范对策[D];郑州大学;2010年
5 刘睿;改进的云重心评估法在企业集团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曾贤;基于云重心评估法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7 李祉静;会计监督、产权性质与信用风险的关系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管丹辉;企业集团信用风险延迟效应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陈张琪;企业集团协同能力及其对信用风险影响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10 何永清;商业银行客户知识吸收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大地;彭龙;;商业银行利率选择与信贷配给问题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任宇航;夏恩君;程功;;信用风险组合管理模型中的相关性问题研究述评[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胡红星,张亚维;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综合模型[J];财贸研究;2005年03期
4 魏选平,卞树檀;故障树分析法及其应用[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4年03期
5 张玲,杨贞柿,陈收;KMV模型在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2004年11期
6 王满玲;杨德礼;迟国泰;;连续融资下信用风险的多因素预警监控方法[J];系统工程;2005年11期
7 蒙肖莲;杨毓;李金林;;企业集团客户贷后信用风险识别[J];系统工程;2008年06期
8 徐晓肆;任若恩;;Copula及其在贷款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工程学报;2006年01期
9 陈林;周宗放;;基于股权比重的企业集团内母子公司之间信用风险传递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10 王春峰,万海晖,张维;组合预测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管理工程学报;199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剑锋;关联公司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苏省淮安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研究对策[J];中国信用卡;2002年06期
2 李坚;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政策措施[J];新视野;2004年01期
3 杨毓;加快诚信建设 创建良好信用环境[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王大龙;李玉梅;;提高市场主体信用质量 防范银行业信用风险[J];河北金融;2006年02期
5 邹越忠;;企业信用对企业营销的作用分析[J];理论建设;2006年04期
6 梁晴艳;提高信用质量促进业务发展[J];保险研究;2001年12期
7 李森林;信用缺损的原因及对策[J];西部论丛;2003年08期
8 李悦;;经济周期对信用风险的影响[J];浙江金融;2006年08期
9 焦健;窦尔翔;;信用评级失误引发次贷危机机理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朱伟国;;国内外债券信用评级技术比较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世坤;余其煌;;信用风险的量化和计算[A];Optimization Method, 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2 吴真;;信用评级:信用机制的商法保障[A];中国商法年刊第二卷(2002)[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苏仁先;信用危机能不能关进魔瓶[N];中国商报;2000年
2 查明;我国银行业信用质量明显提高[N];中国证券报;2007年
3 单羽青;标普:内地企业信用质量出现明显分歧[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4 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唐涛 关晋君;保险机构内部信用评级初探[N];中国保险报;2011年
5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荣恩;论信用评级的本质属性[N];金融时报;2013年
6 单羽青;美国公司信用质量提高[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7 华强;信用评级不应影响股市[N];华夏时报;2008年
8 钟水浩;欧洲保险业信用评级下降[N];中国保险报;2004年
9 黄伟;我省启动工业企业信用质量评价[N];新华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高国华;信用债风险显著升高[N];金融时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敖慧;信用担保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2 蒋f;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3 刘家鹏;信用组合风险的蒙特卡罗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飞;信用评级理论及实践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孟思凡;我国信用评级监管制度完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朱美美;美国治理信用评级失灵对我国的启示[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4 滕杨;我国信用评级业的规范途径和发展方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陈亦苒;我国信用评级行业规范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6 荣佳茵;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7 杨燕;美国资产证券化中信用评级防御风险机制法律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8 王晶晶;信用风险与利率风险相关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胡利琴;信贷矩阵法和信用风险附加法的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刘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信用评级业监管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99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799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