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劳动力要素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7 18:35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经过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但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及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越发明显。从数据上看,2010年以前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在10%上下,2010年以来,经济增速进入下行通道,GDP平均年增长率下降到7%-8%之间。在上述宏观背景下,中国经济“新常态”概念首先诞生于中央决策层的政策表述中。 本文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政策导向与长期增长目标,认为经济“新常态”的核心特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增长速度放缓,GDP增速由以往的中高速逐步向着中低速切换。[2]增长方式转变,由以往的粗放型发展向着集约型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新的发展模式转变。[3]经济结构转变,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城镇化持续推进,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消费不断扩大,投资占GDP比重将进一步降低。[4]要素配置日趋合理,以往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变得日益紧缺,迫使经济发展向着更加高效方向转换。基于此,本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揭示了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劳动力要素特征。 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需求方面呈现的特征包括:[1]虽然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拉动劳动力需求大规模增加,但是劳动力需求整体不足,劳动力市场在总量上处于过剩状况。[2]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存在结构性失衡,导致劳动力有效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或过剩,包括在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结构、技术等级结构等多个方面。[3]劳动力需求在地区、行业、职业分布上趋于多样化,并从量的单一需求转向质的多样化需求。 经济“新常态”下,劳动力供给方面呈现的特征包括:[1]人口结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开始显现,劳动力供给总量增幅趋缓,中国正处于“刘易斯拐点”的过渡时期。[2]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劳动力供给的年龄相对高龄化,劳动力参与率下降,劳动力参与率在性别、年龄和城乡维度上呈现不同特征。[3]劳动力素质持续提高,但相对于发达经济体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劳动力素质提升与人力资本投入仍是长期目标。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49.21
【图文】: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绘制了1978年依赖我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并在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之后,得出我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实际平均工资(详见图3.1)。从图3.1中我们不难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实际工资一直处于加速上涨态势,尤其是1998年之后,我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呈现接近或超过两位数的增长,2010年之后这一增长趋势明显放缓。可以说,我国劳动者工资水平上涨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图 3.2 工资率变化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图来讲,我国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劳动者收入差距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力量对比后呈现出的特仍旧享受着“人口红利”带来的规模效应,因总体仍呈现出一定程度替代效应特征。来看,劳动力要素在“量”的增长方面主要受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口要素,包括人口数量、,主要包括劳动参与率。从对劳动力供给的影构是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规模的“基石”,而劳动规模的结构性的“杠杆”,不论社会发展的任何供应规模的变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劳动到教育发展程度的影响。下文将从上述不同角动力要素供给的“质”与“量”特征。
图 3.3 主要国家总和生育率情况变化图7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orld bank)统计数据库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初开始,我国开始逐步实施了一系列计划生育并从 1979 年开始严格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在政府强力推进下,中国人口出持续显著下降,虽然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短期内曾有小幅回升,但总降趋势十分明显。截至 2013 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仅为 12.08‰。多年处于育水平的结果就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减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
本文编号:2806464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49.21
【图文】: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绘制了1978年依赖我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并在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之后,得出我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实际平均工资(详见图3.1)。从图3.1中我们不难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实际工资一直处于加速上涨态势,尤其是1998年之后,我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实际工资呈现接近或超过两位数的增长,2010年之后这一增长趋势明显放缓。可以说,我国劳动者工资水平上涨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图 3.2 工资率变化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图来讲,我国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劳动者收入差距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力量对比后呈现出的特仍旧享受着“人口红利”带来的规模效应,因总体仍呈现出一定程度替代效应特征。来看,劳动力要素在“量”的增长方面主要受分为两类:一类是人口要素,包括人口数量、,主要包括劳动参与率。从对劳动力供给的影构是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规模的“基石”,而劳动规模的结构性的“杠杆”,不论社会发展的任何供应规模的变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劳动到教育发展程度的影响。下文将从上述不同角动力要素供给的“质”与“量”特征。
图 3.3 主要国家总和生育率情况变化图7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orld bank)统计数据库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初开始,我国开始逐步实施了一系列计划生育并从 1979 年开始严格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在政府强力推进下,中国人口出持续显著下降,虽然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短期内曾有小幅回升,但总降趋势十分明显。截至 2013 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仅为 12.08‰。多年处于育水平的结果就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减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慧莲;汪红驹;;中国经济“新常态”[J];银行家;2014年06期
2 王松奇;;“新常态”源流考[J];银行家;2014年09期
3 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解析[J];西部论坛;2015年01期
4 汪小勤;汪红梅;;“人口红利”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2007年01期
5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6 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J];经济科学;2014年04期
7 栗继祖;魏晓昕;;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4年11期
8 刘伟;;我国经济增长及失衡的新变化和新特征[J];经济学动态;2014年03期
9 张启良;;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的就业问题探析——为何经济增速放缓就业依然稳定增长[J];金融与经济;2014年11期
10 蔡f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J];人口研究;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28064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806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