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重庆市直辖后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特征及驱动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7 11:04
   我国正处于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各地逐渐开放户籍限制以及降低建制镇建设的标准,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建设用地开始出现盲目扩张的现象。粗放型增长模式曾造成了资源与环境的严重浪费,耕地资源被大量占用、部分非农化耕地已不可逆转。陆大道院士曾指出,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现象明显,空间失控态势严峻,将会严重阻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中国城市发展应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因此,为防止“摊大饼”式扩张,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变过程,有针对性的对城镇建设用地进行调控,有着急迫而重要的社会经济背景。土地为城镇化提供了承载空间,但与一般土地利用不同,城镇建设用地因城镇的形成与发展而产生与扩张,且对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调控对与调节与控制城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于城镇建设用地的研究多集中在城镇建设用地的形态演变与扩张方式等方面,较少学者研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结构与扩张轨迹,且研究区域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对于西部城市、典型城市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选取典型的山地城市重庆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以及遥感影像等数据,从城镇建设用地整体上的扩张强度、空间上的集聚特征、空间斑块属性上的扩张结构与轨迹三个层面进行特征分析,并对其扩张驱动力进行识别。研究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首先,对重庆市直辖后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强度进行整体分析。发现:整体上,重庆市直辖后城镇建设用地稳步发展,2009年后整体扩张强度高于2009年之前的阶段;在空间分异上,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强度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集聚性,主城及周边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始终保持中高速增长,集聚范围与不同阶段实施的城市发展政策密切相关;渝东北的发展龙头万州区与周围区县形成联动发展,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较强;渝东南的发展龙头黔江区产业基础弱,城镇建设用扩展缓慢。其次,使用空间分布探索工具对整体上表现出的集聚特征进一步量化。量化结果显示:整体上,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在空间上表现出“随机分布-集聚-再集聚”的过程,1997-2000年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随机分布状态;2000-2005年,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开始由随机分布转为集聚分布,空间上开始出现用地扩展的热点区域;2005-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在空间上集聚性进一步增强,形成“一冷一热”的冷热点空间分布格局。2010-2015年,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在空间上的集聚态势较上一阶段更加明显,形成“二冷一热”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冷热点空间分布格局。再次,突破行政边界,进一步从更微观的空间斑块角度,通过构建城镇建设用地生长极核与极带模型,对重庆市直辖后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结构与扩张轨迹进行测度。发现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空间变迁表现为“一核两带”、“一核两带”、“两核两带”、“两核四带”的空间扩张轨迹。1997-2000年阶段,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生长结构为“一核两带”,其中“一核”为江北区,“两带”为国道212以及国道318-万达宜铁路组合线。2000-2005年阶段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生长结构为“一核两带”,其中“一核”为沙坪坝区,“两带”为国道318-万达宜组合线、内环高速。2005-2010年阶段,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生长结构为“两核两带”,其中“两核”分别为沙坪坝区与九龙坡区,“两带”分别是国道212、省道205-省道108组合线。2010-2015年阶段,阶段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生长结构为“两核四带”,其中“两核”分别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四带”分别为省道212、银昆高速、渝襄铁路以及渝遂铁路-兰渝铁路组合线。最后,识别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整体上,在1997-1999年间,地表自然条件对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影响较大,自然条件成为此阶段的首要驱动力,河流水系在前期曾对促进城镇建设用地扩张产生过重大影响,后期影响逐渐削弱;2000-2008年间,城镇化建设对于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作用力较为突出,成为此阶段的第一大驱动力,促使了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开始由随机分布转为集聚分布,空间上开始出现用地扩展的热点区域;2009-2015年间,基础设施建设驱动力加快增长,后期随着重庆市高速公路、铁路路网的完善,高速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影响逐渐显著,与城镇化建设驱动力一起形成两种动力齐头并进的局面。驱动力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差异与发展速度差异促使了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强度的阶段性变化。空间上各个区县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不一,但主要是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金融政策作用的结果。主城及周边区县为以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政策为主要驱动类型,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强度较高;渝东南、渝东北地区主要为以城镇化为主驱动类型,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强度较低。城镇化驱动类型在前期较均衡,在渝西地区、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均衡分布,后期则逐渐分布在渝东北与渝东南地区。“增减挂”、“地票”等金融政策曾对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起到过重要的驱动作用。基础设施驱动型在前期分布较为分散,在后期主要集中于主城及周边地区。空间上不同地区驱动力发展水平及速度的差异、各自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的差异,导致了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在空间上集聚程度的变化以及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冷热点的出现。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299.23
【部分图文】:

示意图,点轴系统,示意图,点轴理论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点-轴发展理论是我国陆大道院士结合我国资源空间分布现状与经济发展规律,984 年在乌鲁木齐全国经济地理和国土规划学术讨论会上所做ǎ2000 年我国工业布图的科学基础ǐ的报告中首次提出 其理论基础为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泰W·Chir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佛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s)的极理论等经济区域学理论[116] 点轴体系由 点 与 轴 组成(图 1-1), 点 即居民点与中心城市, 轴 即交通 水源通道 能源与通信干线连接起来的 基础束 点轴理论认为,在发展初期需对 点 进行集中有效开发,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济活动将越来越多的由被开发的 点 向低级发展中心转移,从而解决经济发展的与效率 发展与平衡的问题[117] 国内学者针对 点轴理论 对我国区域空间结构了深入研究,不断深化 点轴理论 的科学内涵, 双核空间结构模式 [118,119] 开发模式 [120-122]等均为 点-轴理论 的继承与发展

叠加图,重庆市,空间扩张


图 2-1 重庆市 5 个时期城镇建设用地叠加图The superposition map of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in 5 periods in Chong指数张强度指数作为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张的测度指标 其反映张的强弱或快慢,公式如下[127]:E = ×1 × 100% 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强度指数,Ua Ub 分别为研究期初期与S 为研究区土地总面积,T 为研究期长度,本文以年为研究于利用各空间单元的土地面积对每一时期的城镇建设用地使得不同研究期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快慢具有可比性 间数据分析(ESDA)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isis ,

示意图,示意图,统计显著性,零假设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Moran’s I 的 Z 检验公式: = ( )√ ( )E(I) = 1/(n 1) V(I) = E( 2) E( )2Global Moran’s I 工具可以评估所表达的模式是聚类模式 离散模式或者是以得分 z 值与 p 值为统计显著性的度量,用于指示是否拒绝零假设(零假设究区域中呈随机分布状态) 当 z 得分或 p 值指示统计显著性时,若 Moran’s 0,则目标对象在空间上为聚类趋势;若 Moran’s I 指数小于 0,则指示目标上呈离散趋势(表 2-2) Global Moran s I 指数可以反映出研究对象在空间聚特征存在,但不能明确集聚在哪些区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高斌;苏伟忠;陈维肖;;太湖流域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高程特征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15年06期

2 王晓峰;傅伯杰;苏常红;王茸茸;赵永华;李团胜;;西安市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扩展及驱动因素[J];生态学报;2015年21期

3 孙小祥;杨桂山;欧维新;徐昔保;;太湖流域耕地变化及其对生态服务功能影响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4年10期

4 孙平军;修春亮;;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研究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4期

5 肖长江;欧名豪;李鑫;;基于生态-经济比较优势视角的建设用地空间优化配置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5年03期

6 王枫;李灿;;基于ESDA的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模式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4年02期

7 叶磊;欧向军;张洵;;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极化的驱动力机制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2期

8 嵇涛;杨华;何太蓉;;重庆主城区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01期

9 丁德章;丁丽;;新型城市化内涵刍议及政策取向[J];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01期

10 李松;张小雷;李寿山;杜宏茹;;新疆绿洲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时空演化及驱动力研究[J];经济地理;2013年1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卫卫;;陆大道:警惕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失控[N];中华建筑报;2006年

2 张润东;;“造城运动”还能走多远?[N];人民代表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雒占福;基于精明增长的城市空间扩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206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8206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0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