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绍兴市土地利用变化及承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6 02:28
   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和服务的社会经济活动,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息息相关。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活动强度的增大,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人们逐渐意识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经济发达地区面临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城市扩张迅速、生态环境面临威胁等问题,研究绍兴市土地利用变化和承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意义。本文选择绍兴市作为研究区域,结合RS、GIS技术手段,依据多期遥感影像解译提取1980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绍兴市七期土地利用信息,研究绍兴市近30多年来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基于状态空间法模型,测算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维状态轴承载力,定量评价绍兴市生态承载力,最后提出绍兴市生态承载力提升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解译1980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七期遥感影像,建立长时间序列的绍兴市土地利用数据库。(2)绍兴市土地类型没有发生变化的稳定轨迹占89.43%,为全区的主导,其中林地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比重,而变化的土地利用轨迹为10.57%。1980-2015年与耕地相关的变化轨迹所占的比例最高(5.66%),其中主要是耕地转向建设用地的变化,分布在城市核心区边缘;与水域相关的变化轨迹主要为水域转耕地,其占比为1.17%,分布在绍兴东北围垦区。与林地相关的变化轨迹主要是林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其占比为0.62%,分布比较分散。绍兴市在1980-2000年期间,土地利用比较稳定,在2000年之后的土地变化强度逐渐增强。2005-2015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量增多和类型多样。绍兴市东北部平原和县区核心区域是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活跃区域,主要是其它类型土地向建设用地转移。(3)1980-2015年绍兴市土地利用变化轨迹主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相对影响不大。城市化的推进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面积迅速增加,造成城市周围边缘的农业用地转化成了建设用地。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政府政策的制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进而影响土地利用类型。(4)2002-2015年绍兴市生态承载力整体发展状态较为稳定,乡镇差异明显。柯桥区城市非核心区域的乡镇、绍兴市中部地区及新昌县的整体乡镇生态承载水平较高,经济比较发达的嵊州市区街道、上虞区北部及越城区北部承载水平较低。(5)新昌县多数乡镇各维度承载力水平均衡使其达到乡镇水平下最高的生态承载状态,越城区北部与上虞区北部的乡镇由于各维度承载力不均衡而获得最低的生态承载水平。土地利用动态度的高低关系到生态承载力的大小,对生态承载力具有抑制作用。(6)不同维度方面,经济承载力较低的地区年际比较稳定,较高的地区比较不稳定;同样,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地区略有波动,较高的地区稳定性比较差;社会承载力方面,年际波动幅度最小,趋势最为稳定。基于不同维度的分析结果,提出绍兴市县域生态承载力提高的有效措施,为绍兴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学位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F205
【部分图文】:

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


9图 1-1 研究技术路线Fig.1-1 Technology roadmap②对七期遥感影像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预处理,将覆盖绍兴市的四幅遥感影像拼接成一组,利用提取出来的研究区边界进行裁剪处理。③获得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在进行非监督分类时,采用分层分类决策树方法,采用逐渐分类,由简到繁,由主类到亚类进行,保证其分类精度,获得绍兴市的土地覆被情况。④人口密度、GDP、人均收入水平、资源环境情况等主要社会经济数据收集、调查与空间化。⑤利用极差正规化法,将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去除指标间存在的量纲和量级的差别。(2)研究内容与过程

框架图,可持续发展,框架,非再生资源


发展(更别说经济增长)。现在提出的可协调,只有他们协调,才能达成可持续发的就是要使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和人类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人类生命的延续。如果自然系统失去了稳定,所有生物都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节约资源,成产和经济活动中对非再生资源的开发和使它的再生速率的限度以内(图 2-1)。应不足的问题。

区位,概况,越城区,柯桥


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究区概况理位置概况市地处浙江省,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至嘉兴市,地理坐标为 119°53′03"-121°13′38"E、29°13′35"-30°17′30"N 之0.4 km,南北宽 118.1 km,海岸线长 40 km,陆地总面积为 8273.3 km2(图二个市一个县: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诸暨市、嵊州市和新昌县。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小雪;卞子诰;李娜;李永泰;赵静;曾春芬;王腊春;;秦淮河流域198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J];水土保持通报;2015年06期

2 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J];地理研究;2015年09期

3 吴健生;曹祺文;石淑芹;黄秀兰;卢志强;;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京津冀生境质量时空演变[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11期

4 郝振纯;苏振宽;;土地利用变化对海河流域典型区域的径流影响[J];水科学进展;2015年04期

5 张荣天;焦华富;;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05期

6 刘康;李月娥;吴群;沈键芬;;基于Probit回归模型的经济发达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南京市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5年07期

7 王晓峰;傅伯杰;苏常红;王茸茸;赵永华;李团胜;;西安市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扩展及驱动因素[J];生态学报;2015年21期

8 周子英;张群;彭秋霞;;同城化进程中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研究——以湖南省醴陵市为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9 张佳琦;段玉山;伍燕南;;基于生态足迹的苏州市可持续发展动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02期

10 杨倩;蒙吉军;王晓东;;基于多维状态空间法的漓江上游生态旅游承载力空间评价及提升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小燕;陕南汉江水源地土地利用时空动态与生态效应测评[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孟凡萍;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累积生态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2 徐献献;基于指标体系法的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3 王红营;基于遥感的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4 庞瑛;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生态承载力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李沁昕;喀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潘翔;基于景观格局的海岛生态承载力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4年

7 杨鲁永;连云港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8 闫艳;1988-2008年郑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426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8426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0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