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通过额外兑付改善协调困境:一项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8 20:30
   当多方参与者面临资源互补的协调博弈时,尽管各方利益一致,以往研究却发现参与者往往最终都选择不付出资源,从而整个集体陷入协调困境。本研究创新地设计了一个可以利用这些未付出的资源改善协调困境的额外兑付机制:允许参加者在博弈之前使用他们在协调博弈中不打算付出的资源,并以此为信号进行正向归纳,从而使得各方能够协调一致。通过对照实验,本文证实了该机制对改善协调困境效果显著。存在机制干预的小组协调成功的比重达到了91.7%,相比对照组提高了50%。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两个辅助实验进一步确认了机制的作用。本文证实了正向归纳在改善协调困境方面对人群整体有着很好的效果,同时机制中发送信号的成本基于结果而变化的特点也能较好地激发参与者发送信号的意愿。本文提出的机制有着实施简单、适用限制较少的优点,具有较好的现实应用意义。
【部分图文】:

分布情况,正向,分布情况,策略空间


首先,从结果上看,在实验的最后几期,主实验局中100%的被试都做出了符合正向归纳预测(D=0)的行为,而仿主实验局中被试们最终仅有约50%做出了符合正向归纳预测(15)的行为。这说明在主实验局中的协调博弈阶段,内生的策略空间确实使得被试们进行了我们在实验设计部分所描述的正向归纳。其次,从过程上看,由于开始时被试可能对实验还未完全理解,或是对于组中的其他成员的想法不够了解等干扰因素,我们观察到主实验局中第一期48位被试中有6位未按照正向归纳所预测的进行决策,这一人数与仿主实验局中未选择P的被试人数(8人)相差不大。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个实验局第一期偏离程度D的分布,显示差异不显著(p=0.256,n=96)。但由于在主实验局中内生的策略空间信息包含了被试们的意图,又因为在上一部分我们观察到主实验局中的被试们确实会通过兑换较低的资源来发送信号,这使得做出符合正向归纳预测的被试占比在实验的前半段虽有起伏但一直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80%以上)。我们认为这个阶段可以看作一个被试们通过决策互动试图消去互相之间想法中各种干扰因素的过程。到了实验后半段,随着更多的决策互动,我们观察到干扰因素的效果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反观在仿主实验局中,由于策略空间是外生的,被试之间没有在主实验局中消除干扰的渠道,可以看到符合正向归纳行为的占比从第二期便开始减少且难见回升的迹象,而各个水平的偏离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且也难见减弱的迹象。最后,我们以每组参与者在协调博弈中获得的收益之和(以收益点数来表示)作为协调效率的度量,观察到正向归纳对协调效率的提升(主实验局与仿主实验局协调效率之差)以及占到机制总提升(主实验局与基准实验局协调效率之差)的占比都随期数而递增。在第一期,正向归纳对协调效率的提升为43.32,占到总提升的47.7%。而在各组均达到收敛的第19期,正向归纳对协调效率的提升为105.84,占到总提升的88.2%。通观整个20期,平均每期正向归纳对协调效率的提升为81.46,占到总提升的82.2%。

个人,差距,无信息


首先,图1和图2给出了四个实验局中,20期协调博弈中的平均个人付出水平以及平均协调水平(组中最低付出水平)。可以看到四个实验局中的个人付出水平以及组协调水平在第一期的差距并不明显。第一期后,主实验局与其他三个实验局的差异逐渐显著,其平均个人水平以及平均组协调水平始终保持一个相对高的值(5左右)。仿主实验局的平均个人水平以及协调水平在实验的前半段要高于基准实验局及无信息披露实验局,但与主实验局仍有可见的差距。在实验的后半段,在除主实验局外的其余三个实验局中,平均个人付出水平在组协调水平不见起色后都逐期下降并最终稳定在3附近。图2 四个实验局的平均协调水平

通过额外兑付改善协调困境:一项实验研究


四个实验局的平均协调水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康;;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开设实验课的认识与实践[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5期

2 崔海源;可逆摆实验的一些改进[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4期

3 李宝娣;唐邵玲;;关于讨价还价实验的讨论[J];商业经济;2009年06期

4 游华;徐荣聪;;概率统计实验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5 袁少强,程鹏;现代控制理论系列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年03期

6 郝宁湘;实验数学及其哲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11期

7 张晓贵;实验数学略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8 操群;周远国;;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验课的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9 苗华;李红梅;黄继平;;运筹学实验课程教学思路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10 李光云;李娇芬;;数值分析中函数插值实验的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洪恩;最大熵原理在博弈实验中的检验:两个实例[D];浙江大学;2012年

2 胡芳超;强势参与者和弱势参与者群体的随机线性二次博弈[D];复旦大学;2009年

3 崔晓静;基于云模型的不确定性理论与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4 卢稳岩;物流网络博弈实验平台的设计和开发[D];清华大学;2008年

5 孙娟;差异伯川德模型下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验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6 王静怡;关系对伦理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宋磊;基于计算实验的校企协同创新主体行为建模与仿真[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年

8 高媛媛;延迟混沌系统及控制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467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8467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c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