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转型异质性及其工业结构解析
【部分图文】:
依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中国再生性资源型城市有23座,其中地级行政区16个,县级行政区7个。本文以通化、鞍山、盘锦、葫芦岛、唐山、淄博、临沂、徐州、宿迁、马鞍山、洛阳、南阳、包头、张掖、阿坝州、丽江等16个地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涉及11个省(自治区)(图1)。2016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GDP占全国的5.23%,2016年的三次产业产值比例由2005年的11.94:55.40:32.66演变为13.27:43.50:43.23,而资源型产业占其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6.05%降至9.27%。这显示出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由“因资源而兴”优势向现在的资本、技术等要素优势转化,但不同城市要素集聚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工业结构转型不一,功能演化路径各异。因此,开展此类城市的城市功能转型异质性及其工业结构解析研究,不仅对再生性资源型城市也对其他类型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图2显示,2005—2016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整体上呈不断完善态势。从子功能维度看,该类城市生态保障与工业制造功能较为完善,资源开采与文化服务功能减弱,尤其是资源开采功能明显衰退,科教创新与金融商贸功能则不断强化,且各子功能间差异缩小(表2)。分阶段看,2005—2010年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间绝对差异扩大而相对差异呈缩小态势,其中科教创新与生态保障等功能城市间差异偏低,但资源开采功能相对差异显著且有拉大之势,工业制造与集聚辐射功能绝对差异拉大。2010—2016年该类城市功能间差异减小,其中工业制造功能绝对差异最大但呈缩小之势,资源开采功能相对差异仍突出,生态保障功能差异最小。由此可见,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功能尽管不断完善,但发展不一,异质性显著。4.1.2 成熟型城市工业制造功能始终居于主导,金融商贸功能发展迅速,而集聚辐射功能弱化
(2)发展型城市功能呈现由多功能复合型向以资源开采和集聚辐射为主导优势功能的演化路径。2005年该类城市区位熵大于1.0的功能有资源开采、金融商贸、生态保障3个子功能。到2010年资源开采、工业制造、生态保障成为区位熵大于1.0的主导优势功能,显示“十一五”期间非资源型工业的发展,工业制造功能演化为优势功能,而金融商贸功能退化为非优势功能。2016年区位熵大于1.0的优势功能有资源开采和集聚辐射等,主要是因为“十二五”以来随着产业集聚能力的增强、基础设施的改善、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使得该类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演化为优势功能,而资源开采功能依然具有较强优势,加快工业转型,特别先进制造业发展,是该类城市功能优化面临的战略选择。(3)初始型城市均为区位偏远城市,其城市功能呈现由生产服务为优势功能向以工业制造与生产服务为主导优势的演化路径。2005年该类城市区位熵大于1.0的功能有金融商贸、科教创新、文化服务、生态保障等4个,主要是由于优势资源的枯竭,导致工业发展退化,而服务业发展加速,使得生产性服务功能成为优势功能。2010年上述4个子功能中除文化服务功能减弱外,其余3个子功能持续增强。到2016年区位熵大于1.0的功能演化为工业制造、科教创新、生态保障和集聚辐射4个,表明“十二五”以来,随着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以及区位条件的改善,该类城市制造业发展迅速,工业制造和集聚辐射功能演化为优势功能,而金融商贸和文化服务不再是优势功能。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仇方道;孙莉莉;郭梦梦;谭俊涛;单勇兵;;再生性资源型城市工业化与城镇空间耦合格局及驱动因素——以徐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8年10期
2 周四军;许伊婷;;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结构异质性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年02期
3 张玉春;余炳;;江苏工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测评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李树丞;丁艺;李林;;外贸、外资与工业结构升级——基于中国数据的经验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5 叶树生;;工业结构要有环境生态观[J];中国经济问题;1988年05期
6 叶青;扎扎实实地搞好今冬明春工交生产[J];中国计划管理;1989年11期
7 戴魁早;汪竹;;自主创新、吸收能力与工业结构升级——基于广西1987—2010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8 李斌;丁艺;;对外贸易与工业结构升级——基于中国数据的协整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9 亓燕艳;马宪国;;上海工业结构调整与节能潜力分析[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7年01期
10 万宇艳;苏瑜;;隐含碳视角下的湖北省工业结构调整评价体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建平;自主创新与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孙晓芳;我国异质性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3 章平;知识异质性个体间策略指导与学习行为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4 熊婕;异质性劳动力、就业匹配与收入差距[D];重庆大学;2014年
5 韩德超;产业协调发展与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林高榜;创新异质性与中国技术进步[D];浙江大学;2012年
7 崔瑜;基于知识的企业家异质性人力资本形成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宋妍;基于偏好异质性的共享资源捐赠水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9 陈策;异质性厂商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和政策支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王瑜;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结构与贸易结构之影响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波;房价对城市工业结构调整的影响[D];厦门大学;2018年
2 陈菲;异质性预期与广东省房价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8年
3 吴迪;基于个体异质性的物流服务满意度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8年
4 张一国;异质性劳动力、产业集聚对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7年
5 李瑞;我国异质性劳动力的就业效应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6 段亚鸽;创新异质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7 王焱;劳动力异质性与地区收入差距[D];重庆大学;2015年
8 斯义谱;中国公众通胀预期的异质性诊断检验[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9 毛璐琪;住房价格与工业结构调整[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10 赵明;团队异质性、信任关系对知识转移影响的实证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846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846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