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9 14:3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2008年到2017年的10年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从3.91万平方公里增加到5.52万平方公里(1),用于城市建设土地面积的增加也意味着农村耕地面积的减少,因城市扩张产生的失地农民越来越多。以农地非农化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两个指标为依据,本文估计目前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经济生活的唯一来源,还失去了因为拥有土地而带来的社会保障的权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在快速进行城镇化建设时,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不可忽视。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城镇化建设中怎样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将其转化为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本文首先界定了城镇化、失地农民、就业与再就业的基本概念,对文中涉及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地租理论和社会保障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做了详细的阐释。其次,通过以往文献的研究,指出了失地农民再就业存在着培训方面、社会服务方面、政策支持方面的问题,分析了从不同方面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现实需要。最后基于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培训机制、社会服务机制、政策支持机制,提出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优化方法。具体来说:一是基于“激励——监督”基本框架的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要激励失地农民参加再就业培训的积极性,完善再就业培训体系,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失地农民再就业奠定人力资源基础。二是基于“协调——监督”基本框架的失地农民再就业社会服务机制,要明确政府、用工企业和失地农民的具体职责,加强信息共享,加强劳动力市场各主体的协作,最终实现用工信息共享,为失地农民提供再就业提供物质基础。三是基于“保障——约束”基本框架的失地农民再就业政策支持机制,要通过对农村征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失业保险制度的完善,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对于不利于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因素进行约束。总之,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是有序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关键。本文从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社会服务机制和政策支持机制出发,指明了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具体方法,为我国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提供了新方向。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323.6;F249.2;F299.21
【部分图文】:

再就业培训,去调,城镇化进程,动机


第 3 章 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培训机制励失地农民参加培训,促进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是构建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机制的重要的内容。全面提高和完善“激励——监督”机制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失地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挖掘失地农民的内在潜能,为我国城镇化进程积累更雄厚的人力资本存量。

社会服务,政府,企业,机制


图 4.1 失地农民社会服务机制政府、用工企业和失地农民需要密切联系、协调配合。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重视信息的公开透明性,形成系统、高效的政府信息服务体系,为失地农民再就业提供有效的信息保障;另一方面用工企业和失地农民要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确保信息服务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通过三方的协调配合实现“三赢”。一是政府可以减轻就业安置的压力,减轻财政负担;二是企业可以在较短时间以较低成本找到大量的工人,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三是可以帮助失地农民顺利实现再就业,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失地农民社会服务的监督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规定和准则,通过政府、用工企业和失地农民的工作进行检查、评定,督促其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为了给失地农民提供大量优质的用工信息,必须形成政府、用工企业和失地农民三方相互监督的体系。第一,对用工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传递、反馈等情况进行监督;第二,对政府、用工企业和失地农民的职责履行等情况进行监督。第三,社

再就业政策,支持机制


图 5.1 失地农民再就业政策支持机制综上所述,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政策支持机制必须施行“保障——约束”的基本框架(如图 5.1),才能更好发挥政策的作用,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保障——约束”框架的基本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促进再就业方面,加大对失地农民的保障力度。第一,改变现有征收土地的模式,进行农业用地征地制度的改革,为失地农民提供制度的的支持,以减少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后顾之忧;第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藩篱,保障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平等性,提升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质量;第三,保障失地农民在面临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时,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补贴,满足其对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需求,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在强化失地农民再就业过程中保障力度的同时,也要对不利于失地农民再就业的行为进行约束。尤其是对各级地方组织在面对就业岗位时的一些地方主义保护行为,进行强有力的约束。通过构建“保障——约束”的制度体系,突破目前失地农民再就业过程中的难题,从而充分保障失地农民权益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晓军;;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强势推进“文明卫生城镇”创建工作——铜仁地区“文明卫生城镇”创建暨“整脏治乱”的实践与思考[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徐艳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文化发展刍议[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3年04期

3 任新华;;我说西部城镇化[J];新重庆;2005年01期

4 杜志明;;武汉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思路分析[J];武汉建设;2013年03期

5 张太刚;;实施城镇带动战略 促进垫江快速发展[J];决策导刊;2005年06期

6 李世贵;;国内外城镇化建设道路及经验启示[J];新重庆;2013年08期

7 杨金凤;;关于加速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6年05期

8 田民兴;;宝鸡城镇化进程分析[J];宝鸡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9 卢德银;;关于我市小城镇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J];蚌埠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10 李晓林;;关于城镇建设管理思考[J];居舍;2018年1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春;中国城镇化的农村减贫效应研究[D];辽宁大学;2018年

2 刘永红;我国城镇化中的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2年

3 王先锋;“飞地”型城镇发展:基于落后地区城镇化道路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陈利丹;二十一世纪广西城镇化论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 冯尚春;中国农村城镇化动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高环;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7 韩松岭;森工林区小城镇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8 梅克保;中国小城镇建设的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9 刘科伟;西北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10 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志凌;旅游城镇游憩商业区地块划分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

2 温祖求;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区域差异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年

3 菅原由花里;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9年

4 张文静;新疆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差异及驱动力研究[D];新疆大学;2019年

5 肖艳丽;产城融合视角下旅游和城镇化系统协调发展评价[D];新疆大学;2019年

6 白雪;城镇化进程中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7 吴艳洁;城镇化进程中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9年

8 赵天如;都市圈城镇化质量测度、识别及提升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9 吴静;华中地区山地城镇滨水景观的空间优化设计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9年

10 邵鹏;城镇化对村民自治的冲击及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年



本文编号:28610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8610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b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