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城市劳动力技能互补的微观机制研究:基于分工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0-12-19 18:02
  科学认识城市内部不同技能劳动者之间的互补关系是我国当前城市劳动力市场优化配置面临的紧迫问题。基于劳动力技能互补指数和分工理论的研究表明:城市内不同技能劳动力之间表现出一定的互补性,并具有随城市规模等级上升而逐步上升的态势,其空间分布特征与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及人口迁移指向具有类同性;城市扩容不仅会影响到劳动力技能互补,同时还会受制于城市劳动力的技能互补形态演进;破除劳动力流动机制障碍有助于推进技能互补。一味地严控大城市、特大和超大城市规模并限制低技能劳动力准入,而忽略城市内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互补性,势必会造成城市总体福利损失并削弱竞争力。城市规模和人口结构调控应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和政府部门引导作用。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 2020年02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城市劳动力技能互补的微观机制研究:基于分工的视角


图3分工的迂回生产演进过程

过程图,专业化分工,劳动力,过程


同技能水平的劳动者总是偏向于选择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行业或职业从事生产活动,从而为劳动力技能互补形态的形成奠定了前提基础。在这种局部分工的演进中,劳动力技能结构开始分化,经济结构的多样性也随着劳动专业化水平的改善而增强,也即专业多样化得到发展。此时,劳动力市场中的交互关系、人际间的依存度以及社会化关系均高于自给自足模式下的水平。伴随着分工演化的进一步推进,每个经济主体开始专业于一种商品生产,完全分工的经济模式得以形成(图2中的子图c)。在完全分工模式下,各经济主体的劳动专业化、专业多样化不断深化,生产集中度、交易频率、商业化程度均大幅上升。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中,就是不同技能劳动者间的互补性得到增强。总之,劳动专业化和专业多样化是劳动力技能互补形成的内在要求,且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纵使劳动专业化水平很高,但没有专业多样化发展,劳动力技能互补形态难以形成和演进。同样,只有专业多样化而缺乏劳动专业化,那么劳动力技能互补形态也难以为继。图2劳动力专业化分工演化过程①(二)技能互补形成的源动力:生产迂回化作为劳动力分工演化的重要方面,生产迂回化是间接生产方式和生产链的发展,是指在生产中间品(包括生产工具)之后再利用生产资料生产产品这一迂回生产过程。如图3中所示,经济主体A专门生产中间品X并提供给经济主体B,经济主体B则依靠自身的资源禀赋并结合中间品X生产产出品Y。其中,部分Y供经济主体B自己消费,部分Y用作使用中间品X

技能,劳动力,劳动者,城市规模


系也会因为更为紧密而容易形成技能互补态势(图4)。Eeckhout等利用美国CPS人口普查数据,首次从城市经济学视角验证了大城市会促进技能互补这一结论②,并发现美国大城市的高、低技能分布均具有厚尾性质(FatterTails),即大城市集聚了较高比例的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而中等技能劳动者占比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大城市的劳动力分工更加细化③,劳动力之间的彼此联系更紧密,更有利于形成技能互补形态,从而强化劳动力技能互补效应。图4城市规模扩大促进劳动力技能互补的机制为了有效地增进劳动力技能互补以及提升劳动生产率,不同技能劳动者的优序选择就是向大城市集聚。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大城市集聚有利于增大市场规模,降低交易成本系数并促进分工演进;另一方面,在大城市集聚有助于缩短空间距离,从而减少双方沟通、谈判而形成的隐性交易成28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吴伟平:城市劳动力技能互补的微观机制研究:基于分工的视角①②③[英]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全集第2卷: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9页。Eeckhout,J.,Pinheiro,R.,Schmidheiny,K.,“SpatialSorting”,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22,2014,pp.554-620.唐东波:《市场规模、交易成本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来自中国工业行业的证据》,《金融研究》2013年第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城市限制低技能劳动力对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影响——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 张松林,孙文远,郑好青.  人文杂志. 2019(06)
[2]2003~2015年中国城市劳动力技能互补、收入水平与人口城镇化[J]. 杜群阳,俞航东.  地理科学. 2019(04)
[3]城市规模、人口结构与不可贸易品多样性——基于“大众点评网”的大数据分析[J]. 李兵,郭冬梅,刘思勤.  经济研究. 2019(01)
[4]经济学个人主义方法论反思——劳动分工和内生市场结构的视角[J]. 赵志君.  经济研究. 2018(08)
[5]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对大城市人口迁入的影响——基于2000~2014年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杨晓军.  人口研究. 2017(01)
[6]实现经济的高质量稳定发展: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视角[J]. 向国成,李真子.  社会科学. 2016(07)
[7]异质性公共支出对劳动力迁移的门槛效应:理论模型与经验分析[J]. 吴伟平,刘乃全.  财贸经济. 2016(03)
[8]中国人口迁移分布的顽健性与胡焕庸线[J]. 王桂新,潘泽瀚.  中国人口科学. 2016(01)
[9]城市人力资本的分化:探索不同技能劳动者的互补和空间集聚[J]. 梁文泉,陆铭.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5(03)
[10]城市规模与劳动生产率:中国城市规模是否过小?——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研究[J]. 梁婧,张庆华,龚六堂.  经济学(季刊). 2015(03)



本文编号:2926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926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5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