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稿:“一拆暴富”后的悲喜变奏
发布时间:2021-01-02 05:46
在我国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对土地的需求日渐加大,使得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越发稀缺,“拆迁”成为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拆迁不仅仅是把被拆迁人从原来的地方“迁移”到一个新的地方,从本质上来讲,该过程意味着在一个新的自然与新的社会条件下,对被拆迁人的生活世界进行“再结构”的过程。如何引导失地农民尽快适应新生活、创造新生活、享受新生活,让失地农民提升素质,真正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这是一个需要探索、研究、解决的大课题,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各地都无法回避的共性问题。拆迁,不仅改造了“城中村”,也让“村中人”转变为了“城中人”。他们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财富?在融入城市的道路上,他们还有多远?当农民失去土地后,靠拆迁得来的补偿又可以让他们“富”多久?对于局外人而言,又该如何看待拆迁户,如何审视因拆迁而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此,我们设计开展一个基于杭州拆迁故事的深度报道。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作品:“一拆暴富”后的悲喜变奏
1.1 财富迷途
1.1.1 烫手的“巨款”
1.1.2 得财容易守财难
1.2 家归何处
1.2.1 消失的家
1.2.2 安置房追踪
1.3 为何奋斗
1.3.1 “拆二代”的创业梦
1.3.2 “拆二代”的相亲困局
2 专家解读:应引导失地农民走出“拆迁暴富”的精神困境
3 作品阐述
3.1 选题缘起
3.2 价值和意义
3.3 研究背景
3.4 设计思路
3.5 创新价值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新闻主义文学化写作方式对人物特稿的影响[J]. 袁洁. 视听. 2017(07)
[2]论新闻采访对象选择与媒体责任体系构建——以新华社稿件《现在该不该买房》为例[J]. 张德胜.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05)
[3]负面事件新闻报道的媒体框架建构——一个认知-情绪的事后解释模型[J]. 张结海.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11)
[4]框架视野下的农村征地拆迁报道——以《人民日报》近10年有关报道为例[J]. 王平,宋思邈. 新闻知识. 2016(08)
[5]新媒体时代人物特稿的采写——以《人物》杂志报道为例[J]. 杨鹏. 青年记者. 2015(24)
[6]社会转型语境中的人物特稿研究[J]. 盛芳.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04)
[7]对《人民日报》农村征地拆迁议题的实证分析——以20082014年为例[J]. 冯迪,王平,朱旖旎. 今传媒. 2015(06)
[8]人物类特稿叙事规律探析——以改版后《人物》为例[J]. 方毅华,孙芙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01)
[9]“恶政府”?“弱拆迁户”?——拆迁冲突议题的媒介建构[J]. 何志武,朱秀凌. 新闻大学. 2014(01)
[10]新闻人物特稿中的判断性叙述[J]. 田苗苗. 新闻前哨. 2013(08)
硕士论文
[1]征地暴富老年人口的人际交往研究[D]. 张鹏.北京建筑大学 2017
[2]撤村建居社区居民社会认同研究[D]. 林玲丽.浙江工商大学 2017
[3]《新京报》拆迁报道中地方政府形象研究[D]. 丁莉.南京师范大学 2016
[4]城市化进程中杭州城北城郊结合带安置房设计研究[D]. 沈国通.浙江大学 2015
[5]《南方都市报》房屋拆迁报道研究(2008-2012)[D]. 葛育民.南京大学 2013
[6]人物类特稿特点研究[D]. 张玮桐.吉林大学 2009
[7]框架理论下的我国房屋拆迁报道研究[D]. 赵洪浪.兰州大学 2008
[8]新闻评论在当代的发展研究[D]. 周宇.湖南大学 2007
[9]杭州城中村改造研究[D]. 应四爱.浙江大学 2005
[10]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D]. 麦尚文.暨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52774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作品:“一拆暴富”后的悲喜变奏
1.1 财富迷途
1.1.1 烫手的“巨款”
1.1.2 得财容易守财难
1.2 家归何处
1.2.1 消失的家
1.2.2 安置房追踪
1.3 为何奋斗
1.3.1 “拆二代”的创业梦
1.3.2 “拆二代”的相亲困局
2 专家解读:应引导失地农民走出“拆迁暴富”的精神困境
3 作品阐述
3.1 选题缘起
3.2 价值和意义
3.3 研究背景
3.4 设计思路
3.5 创新价值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新闻主义文学化写作方式对人物特稿的影响[J]. 袁洁. 视听. 2017(07)
[2]论新闻采访对象选择与媒体责任体系构建——以新华社稿件《现在该不该买房》为例[J]. 张德胜.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7(05)
[3]负面事件新闻报道的媒体框架建构——一个认知-情绪的事后解释模型[J]. 张结海.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11)
[4]框架视野下的农村征地拆迁报道——以《人民日报》近10年有关报道为例[J]. 王平,宋思邈. 新闻知识. 2016(08)
[5]新媒体时代人物特稿的采写——以《人物》杂志报道为例[J]. 杨鹏. 青年记者. 2015(24)
[6]社会转型语境中的人物特稿研究[J]. 盛芳.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04)
[7]对《人民日报》农村征地拆迁议题的实证分析——以20082014年为例[J]. 冯迪,王平,朱旖旎. 今传媒. 2015(06)
[8]人物类特稿叙事规律探析——以改版后《人物》为例[J]. 方毅华,孙芙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01)
[9]“恶政府”?“弱拆迁户”?——拆迁冲突议题的媒介建构[J]. 何志武,朱秀凌. 新闻大学. 2014(01)
[10]新闻人物特稿中的判断性叙述[J]. 田苗苗. 新闻前哨. 2013(08)
硕士论文
[1]征地暴富老年人口的人际交往研究[D]. 张鹏.北京建筑大学 2017
[2]撤村建居社区居民社会认同研究[D]. 林玲丽.浙江工商大学 2017
[3]《新京报》拆迁报道中地方政府形象研究[D]. 丁莉.南京师范大学 2016
[4]城市化进程中杭州城北城郊结合带安置房设计研究[D]. 沈国通.浙江大学 2015
[5]《南方都市报》房屋拆迁报道研究(2008-2012)[D]. 葛育民.南京大学 2013
[6]人物类特稿特点研究[D]. 张玮桐.吉林大学 2009
[7]框架理论下的我国房屋拆迁报道研究[D]. 赵洪浪.兰州大学 2008
[8]新闻评论在当代的发展研究[D]. 周宇.湖南大学 2007
[9]杭州城中村改造研究[D]. 应四爱.浙江大学 2005
[10]中国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研究[D]. 麦尚文.暨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2952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2952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