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快速成长的机理与新理念——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发布时间:2021-02-01 12:07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本研究首先阐述了长三角城市群的概况及其发展现状,然后总结了其成长机理,最后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中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的发展理念。长三角城市群在全球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等国际背景下发育,同时又因其自身具有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基础、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不断发展的交通和信息技术以及国家和区域各项政策的推动等优势而迅速成长。然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其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的因素。基于此,认为新时代长三角城市群应该遵循高质量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和绿色发展等新理念,并采取相应发展措施,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向更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人文地理. 2020,35(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示意图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迅速,经济实力雄厚,人均GDP和地均GDP均高于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1]。从人均GDP来看,城市间差距不断缩小,如图2(a)所示,人均GDP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0.59降至2017年的0.32,表明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呈下降趋势。从人口规模上看,目前长三角城市群拥有1个超大城市、2个特大城市、3个I型大城市、8个II型大城市、10个中等城市和2个I型小城市(表1)。从产业结构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如图2(b)所示。2000年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贡献率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贡献比重显著上升。安徽省产业结构变化稍有不同,第一产业贡献显著下降,第二产业贡献先显著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贡献先升后降再升。与此同时,产业布局也日趋合理,江苏省在工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其他第三产业增加值等方面位居首位,浙江省在金融业增加值上贡献较大,上海市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经济中心功能十分突出[17]。在产业的承接转移上,安徽省充分利用承接的转移产业,形成了资源能源行业、汽车零部件、服装纺织等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行业[18]。1.2.2 空间联系与结构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质量发展下的生态城市评价——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徐丽婷,姚士谋,陈爽,徐羽. 地理科学. 2019(08)
[2]中国城市群的竞争力及对区域差异的影响[J]. 张凡,宁越敏,娄曦阳. 地理研究. 2019(07)
[3]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 王曼曼,焦新颖,张璐璐,宋金平. 世界地理研究. 2019(03)
[4]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J]. 刘志彪,孔令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多维邻近性与知识溢出效应[J]. 陈跃刚,张弛,吴艳. 城市发展研究. 2018(12)
[6]协调发展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J]. 汪彬,杨露.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8(06)
[7]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特征、问题与政策建议[J]. 王慧娟,兰宗敏,王锡朝. 经济研究参考. 2018(59)
[8]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结构演变特征[J]. 冯兴华,钟业喜. 学习与实践. 2018(10)
[9]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取得的重要进展与展望[J]. 方创琳. 经济地理. 2018(09)
[10]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规律的理论认知与地理学贡献[J]. 方创琳,王振波,马海涛. 地理学报. 2018(04)
本文编号:3012749
【文章来源】:人文地理. 2020,35(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示意图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迅速,经济实力雄厚,人均GDP和地均GDP均高于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1]。从人均GDP来看,城市间差距不断缩小,如图2(a)所示,人均GDP变异系数从2000年的0.59降至2017年的0.32,表明区域内经济发展差异呈下降趋势。从人口规模上看,目前长三角城市群拥有1个超大城市、2个特大城市、3个I型大城市、8个II型大城市、10个中等城市和2个I型小城市(表1)。从产业结构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如图2(b)所示。2000年以来长三角“三省一市”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贡献率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贡献比重显著上升。安徽省产业结构变化稍有不同,第一产业贡献显著下降,第二产业贡献先显著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贡献先升后降再升。与此同时,产业布局也日趋合理,江苏省在工业和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其他第三产业增加值等方面位居首位,浙江省在金融业增加值上贡献较大,上海市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经济中心功能十分突出[17]。在产业的承接转移上,安徽省充分利用承接的转移产业,形成了资源能源行业、汽车零部件、服装纺织等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行业[18]。1.2.2 空间联系与结构特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质量发展下的生态城市评价——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 徐丽婷,姚士谋,陈爽,徐羽. 地理科学. 2019(08)
[2]中国城市群的竞争力及对区域差异的影响[J]. 张凡,宁越敏,娄曦阳. 地理研究. 2019(07)
[3]中国城市群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 王曼曼,焦新颖,张璐璐,宋金平. 世界地理研究. 2019(03)
[4]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J]. 刘志彪,孔令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多维邻近性与知识溢出效应[J]. 陈跃刚,张弛,吴艳. 城市发展研究. 2018(12)
[6]协调发展与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J]. 汪彬,杨露.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8(06)
[7]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的特征、问题与政策建议[J]. 王慧娟,兰宗敏,王锡朝. 经济研究参考. 2018(59)
[8]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结构演变特征[J]. 冯兴华,钟业喜. 学习与实践. 2018(10)
[9]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镇化与城市群取得的重要进展与展望[J]. 方创琳. 经济地理. 2018(09)
[10]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规律的理论认知与地理学贡献[J]. 方创琳,王振波,马海涛. 地理学报. 2018(04)
本文编号:3012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012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