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视角的城市就业者通勤模式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3-24 18:01
中国城市出现的居住和就业"空间不匹配"现象,对就业者日常通勤时间和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就业者健康状况。依托南京市居民身体活动和健康状况问卷调查数据,根据不同通勤方式身体活动量的大小将就业者的通勤模式分为积极通勤、公共交通通勤和机动车通勤三种,构建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城市就业者通勤模式的选择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就业者对自身健康的主观认知和客观身体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散步等健康行为显著影响通勤模式的选择;(2)通勤时间、加班等与工作相关的变量与就业者机动车通勤显著正相关,雨雪天气与积极通勤显著负相关;(3)个体社会经济属性中性别、年龄、家庭人口规模以及是否拥有小汽车等显著影响通勤模式选择。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对如何引导就业者选择更加积极和可持续的通勤模式提出了政策建议。
【文章来源】:人文地理. 2020,35(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基于健康视角的通勤模式影响因素理论框架
回归结果显示(见表4),在健康状况方面,自评健康状态较好的就业者更倾向于选择机动车通勤模式,可能的原因在于此类就业者认为自身精力充足、健康状态较好,能应对机动车通勤过程中的压力与焦虑。但自评健康状态是就业者的一种主观感受,与就业者自身的客观健康状况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与机动车通勤模式相比,BMI显示不肥胖的就业者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通勤。Carse等人也研究了肥胖问题,他发现肥胖者在通勤过程中使用汽车的比例明显更高,但这一关联的因果关系尚不清楚[48]。没有慢性疾病的就业者更倾向于选择积极通勤模式,可以理解为此类就业者身体体质较好,能接受身体活动量较大的步行和骑自行车通勤,而患有慢性疾病的就业者更倾向于选择身体活动量较少的机动车通勤模式。没有亚健康症状的就业者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通勤模式,可能是由于此类就业者更能承受公共交通通勤中拥挤和嘈杂的环境。以上结果均表明就业者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认知和客观健康状况显著影响通勤模式的选择。关于健康行为变量,与机动车通勤模式相比,平时没有散步习惯的就业者更倾向于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公共交通通勤模式,可能的原因是相较于特定时间、特定场所的健身锻炼行为,步行、骑自行车上下班以及包含换乘的公共交通可以更好地将增加身体活动量融入日常生活,与此类就业者将通勤过程中的步行、骑自行车等身体活动视为日常生活中的锻炼方式密切相关。不外出用餐的就业者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通勤模式,可能是由于此类就业者更加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平时饮食清淡,注重身体锻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西宁城市居民通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 张雪,柴彦威. 地理研究. 2018(11)
[2]大城市郊区居民通勤模式对健康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天通苑为例[J]. 符婷婷,张艳,柴彦威.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4)
[3]建成环境对居民工作日多目的通勤行为的影响——基于广州市中心城区的实证[J]. 陈博文. 城市规划学刊. 2017(05)
[4]宁波市雾霾公众认知及对通勤的影响[J]. 杨顺成,石龙宇.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6(S1)
[5]我国城市居民通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 王振坡,翟婧彤,宋顺锋. 城市发展研究. 2016(05)
[6]上海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J]. 孙斌栋,但波. 地理学报. 2015(10)
[7]大城市居民通勤行为的健康效应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朱菁,高鹏华,吴潇,刘科伟. 城市规划学刊. 2014(06)
[8]西部大城市居民通勤特征及其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 刘定惠,朱超洪,杨永春. 人文地理. 2014(02)
[9]通勤者出行链类型与出行方式选择的相互影响[J]. 王孝坤,饶秋丽,唐春艳,葛颖恩.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4(02)
[10]通勤出行时间与方式选择[J]. 鲜于建川,隽志才,朱泰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3(10)
本文编号:3098143
【文章来源】:人文地理. 2020,35(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基于健康视角的通勤模式影响因素理论框架
回归结果显示(见表4),在健康状况方面,自评健康状态较好的就业者更倾向于选择机动车通勤模式,可能的原因在于此类就业者认为自身精力充足、健康状态较好,能应对机动车通勤过程中的压力与焦虑。但自评健康状态是就业者的一种主观感受,与就业者自身的客观健康状况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与机动车通勤模式相比,BMI显示不肥胖的就业者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通勤。Carse等人也研究了肥胖问题,他发现肥胖者在通勤过程中使用汽车的比例明显更高,但这一关联的因果关系尚不清楚[48]。没有慢性疾病的就业者更倾向于选择积极通勤模式,可以理解为此类就业者身体体质较好,能接受身体活动量较大的步行和骑自行车通勤,而患有慢性疾病的就业者更倾向于选择身体活动量较少的机动车通勤模式。没有亚健康症状的就业者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通勤模式,可能是由于此类就业者更能承受公共交通通勤中拥挤和嘈杂的环境。以上结果均表明就业者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认知和客观健康状况显著影响通勤模式的选择。关于健康行为变量,与机动车通勤模式相比,平时没有散步习惯的就业者更倾向于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公共交通通勤模式,可能的原因是相较于特定时间、特定场所的健身锻炼行为,步行、骑自行车上下班以及包含换乘的公共交通可以更好地将增加身体活动量融入日常生活,与此类就业者将通勤过程中的步行、骑自行车等身体活动视为日常生活中的锻炼方式密切相关。不外出用餐的就业者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通勤模式,可能是由于此类就业者更加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平时饮食清淡,注重身体锻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西宁城市居民通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 张雪,柴彦威. 地理研究. 2018(11)
[2]大城市郊区居民通勤模式对健康的影响研究——以北京天通苑为例[J]. 符婷婷,张艳,柴彦威.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4)
[3]建成环境对居民工作日多目的通勤行为的影响——基于广州市中心城区的实证[J]. 陈博文. 城市规划学刊. 2017(05)
[4]宁波市雾霾公众认知及对通勤的影响[J]. 杨顺成,石龙宇.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6(S1)
[5]我国城市居民通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 王振坡,翟婧彤,宋顺锋. 城市发展研究. 2016(05)
[6]上海城市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J]. 孙斌栋,但波. 地理学报. 2015(10)
[7]大城市居民通勤行为的健康效应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朱菁,高鹏华,吴潇,刘科伟. 城市规划学刊. 2014(06)
[8]西部大城市居民通勤特征及其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 刘定惠,朱超洪,杨永春. 人文地理. 2014(02)
[9]通勤者出行链类型与出行方式选择的相互影响[J]. 王孝坤,饶秋丽,唐春艳,葛颖恩.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4(02)
[10]通勤出行时间与方式选择[J]. 鲜于建川,隽志才,朱泰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3(10)
本文编号:30981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098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