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1953~2018
发布时间:2021-04-08 19:38
文章计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全貌,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计算结果表明:(1)中国劳动配置结构效应1958~1963年大起大落,1970~1978年、1979~1988年、1992~1997年和2004~2013年较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2016年以来大幅减弱;(2)劳动配置结构效应的减弱是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的重要原因;(3)未来产业间仍存在一定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并且还将继续减弱,产业内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仍有潜力可挖。文章认为,未来可以从继续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和促进劳动力流向高端行业两个方面挖掘经济增长潜力。
【文章来源】:中国人口科学.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1952~2018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的变化
1960~1962年和1963~1964年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均下降,这两个时期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的产出弹性系数相同。类似的1965~1966年第一、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的产出弹性系数相同,1998~2003年、2014~2015年、2016~2018年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的产出弹性系数相同。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配置结构效应在经历了“大跃进”及之后10年调整的反复后,1970年起走上正轨,经过40多年第一产业劳动力持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到2013年劳动配置结构效应较强的阶段已经结束。1953~2013年的大多数时期,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上升劳动配置结构效应为正,总劳动配置结构效应较强。2014年以来,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劳动配置结构效应为负,与第三产业正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互相抵销,一旦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幅度较大,总劳动配置结构效应将大幅减弱。
从计算公式看,某一产业劳动配置结构效应等于此产业基期产出比重、劳动力比重变化率与劳动力比重的产出弹性系数之积,与劳动力比重的变化率正相关。实证结果也完全相符:凡是某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变化率为正的年份,其劳动配置结构效应也为正,反之,凡是某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变化率为负的年份,其劳动配置结构效应也为负(见图3、图4)。第一产业劳动配置结构效应1965年以来基本上在0以下周期性波动,在经济增长放缓和劳动力转移缓慢的年份接近0,在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转移较快的年份低于0的幅度较大。第三产业劳动配置结构效应1974年以来一直在0以上周期性波动,在经济增长放缓和劳动力转移缓慢的年份接近0,在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转移较快的年份高于0的幅度较大,与第一产业劳动配置结构效应形成不规则的对称性(见图4)。第二产业劳动配置结构效应1969~1988年在0以上周期性波动,1989~2018年以来则在0上下周期性波动,与总劳动配置结构效应基本同步同向波动(见图3)。图4 第一、第三产业劳动配置结构效应不规则对称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50-2017年上海经济增长中的劳动结构效应[J]. 郝大明. 上海经济研究. 2020(01)
[2]中国改革成功经验的逻辑[J]. 蔡昉. 中国社会科学. 2018(01)
[3]中国经济改革效应分析——劳动力重新配置的视角[J]. 蔡昉. 经济研究. 2017(07)
[4]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宏观和产业数据的测算及分解[J]. 蔡跃洲,付一夫. 经济研究. 2017(01)
[5]认识中国经济减速的供给侧视角[J]. 蔡昉. 经济学动态. 2016(04)
[6]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 伍山林. 经济研究. 2016(02)
[7]1978-2014年中国劳动配置效应的分离与实证[J]. 郝大明. 经济研究. 2015(07)
[8]资本与劳动力配置结构效应——中国案例与国际比较[J]. 辛超,张平,袁富华. 中国工业经济. 2015(02)
[9]农业劳动力的配置效应及其变化轨迹[J]. 周国富,李静. 华东经济管理. 2013(04)
[10]长期增长过程的“结构性加速”与“结构性减速”:一种解释[J]. 袁富华. 经济研究. 2012(03)
本文编号:3126138
【文章来源】:中国人口科学. 2020,(0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1952~2018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的变化
1960~1962年和1963~1964年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均下降,这两个时期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的产出弹性系数相同。类似的1965~1966年第一、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的产出弹性系数相同,1998~2003年、2014~2015年、2016~2018年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的产出弹性系数相同。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配置结构效应在经历了“大跃进”及之后10年调整的反复后,1970年起走上正轨,经过40多年第一产业劳动力持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到2013年劳动配置结构效应较强的阶段已经结束。1953~2013年的大多数时期,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上升劳动配置结构效应为正,总劳动配置结构效应较强。2014年以来,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劳动配置结构效应为负,与第三产业正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互相抵销,一旦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幅度较大,总劳动配置结构效应将大幅减弱。
从计算公式看,某一产业劳动配置结构效应等于此产业基期产出比重、劳动力比重变化率与劳动力比重的产出弹性系数之积,与劳动力比重的变化率正相关。实证结果也完全相符:凡是某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变化率为正的年份,其劳动配置结构效应也为正,反之,凡是某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变化率为负的年份,其劳动配置结构效应也为负(见图3、图4)。第一产业劳动配置结构效应1965年以来基本上在0以下周期性波动,在经济增长放缓和劳动力转移缓慢的年份接近0,在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转移较快的年份低于0的幅度较大。第三产业劳动配置结构效应1974年以来一直在0以上周期性波动,在经济增长放缓和劳动力转移缓慢的年份接近0,在经济增长和劳动力转移较快的年份高于0的幅度较大,与第一产业劳动配置结构效应形成不规则的对称性(见图4)。第二产业劳动配置结构效应1969~1988年在0以上周期性波动,1989~2018年以来则在0上下周期性波动,与总劳动配置结构效应基本同步同向波动(见图3)。图4 第一、第三产业劳动配置结构效应不规则对称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50-2017年上海经济增长中的劳动结构效应[J]. 郝大明. 上海经济研究. 2020(01)
[2]中国改革成功经验的逻辑[J]. 蔡昉. 中国社会科学. 2018(01)
[3]中国经济改革效应分析——劳动力重新配置的视角[J]. 蔡昉. 经济研究. 2017(07)
[4]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宏观和产业数据的测算及分解[J]. 蔡跃洲,付一夫. 经济研究. 2017(01)
[5]认识中国经济减速的供给侧视角[J]. 蔡昉. 经济学动态. 2016(04)
[6]农业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J]. 伍山林. 经济研究. 2016(02)
[7]1978-2014年中国劳动配置效应的分离与实证[J]. 郝大明. 经济研究. 2015(07)
[8]资本与劳动力配置结构效应——中国案例与国际比较[J]. 辛超,张平,袁富华. 中国工业经济. 2015(02)
[9]农业劳动力的配置效应及其变化轨迹[J]. 周国富,李静. 华东经济管理. 2013(04)
[10]长期增长过程的“结构性加速”与“结构性减速”:一种解释[J]. 袁富华. 经济研究. 2012(03)
本文编号:31261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126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