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乡村振兴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5 17:46
  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吃饭问题,实质是如何配置人力资源,解决由谁来当农民的问题。人们的职业选择是由利益支配的。基本公共服务是人们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已成为人们职业选择时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只要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们就会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职业。要引导人们选择从事农业生产,就必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居民享受大体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取得明显成效,总体水平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导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人们不愿意当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针对这种状况,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应当积极采取措施,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 

【文章来源】:东岳论丛. 2020,41(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乡村振兴研究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农村居民为1)变化趋势

国家财政,农业,农村,情况


二是促进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缩小。农村农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对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有着内在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改善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比较利益,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使得农民消费更加丰富,有钱有处花,可以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增强身体健康素质。这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体现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因此,农村农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结果在很大程度是体现在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上。根据Wind数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从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2005年的2784元,2018年达到13062元,1979—2018年,年均增长12.1%。其中,1978—2005年,年均增长11.8%;2006—2018年,年均增长12.6%。数据表明,自2005年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年均增长速度呈加快态势(如图3)。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呈缩小态势,从2005年的3.53∶1缩小到2018年的2.55∶1,缩小近1倍。从实际情况来看,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有着明显的促进关系。从弹性系数来看,1978—2018年,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每增长1%,可以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0.9%,即弹性系数为0.9。也就是说,财政对农村居民消费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图3 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与增长速度变化趋势

趋势图,人均消费,农村,居民


图2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及其增长速度情况三是城乡之间出现人口双向流动趋势。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进程之中,与国际上70%的城镇化率相比,我国仍有10个百分点的空间。但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即不少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现代农业。主要原因就是财政对“三农”投入不断加大,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在不断缩小。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累计为450万人,2016年为570万人,2017年为740万人,2018年为780万人。目前,全国返乡创业人员已超过800万人,带动约3000万人就业。从河南省的情况来看,截至2017年底,河南省返乡下乡创业人员为101万人,2018年为124万人,2019年6月底为137万人。这些返乡下乡人员,通过创办公司或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农户家庭承包的前提下,吸引农民以土地、林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入股公司或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形成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农民变工人”的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带动农民分享“资产租金、集体股金、就业薪金”三重收益,拓展了农民增收渠道。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的情况表明,只要不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得到保障,就会有人来从事农业生产,乡村振兴的目的就会实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交通基础设施、流通组织规模与农产品流通市场分割[J]. 刘刚,谢贵勇.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2]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基于有序probit模型的研究[J]. 郝爱民.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本文编号:32314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2314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b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