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和农户发展能力的互动机理
发布时间:2021-09-03 22:14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逐步实施,对提高农户收入以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短期效果显著,而对于农户长期发展能力的作用效果如何,能否促进农户发展能力的提升?这些直接关系着我国精准扶贫进展情况。基于此,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农户发展能力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2013~2017年河南省县域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新型城镇化和农户发展能力之间关系,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户发展能力的提升。因此应就近就地促进城镇化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四化"统筹协调发展,以期从根本上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农户发展能力的作用效果,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契机。
【文章来源】:城市发展研究. 2020,27(03)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2013~2018年我国城镇化和农民收入情况示意图
就地就近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征,其本质和内涵是人口的城镇化,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而城镇只是就近就地发展的载体,这种发展模式与传统城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新型城镇化中承载劳动力的不再是发达城市,而是就近就地的城镇[12]。新型城镇化是以实现就地就业城镇化模式为主,充分带动农户就近发展,通过创造岗位实现农户收入的稳定保障。而传统的异地城镇化发展模式会使劳动力等资源由农村转移到中心发达城市,人口的转移造成农村“空心村”以及田地的荒芜而大城市人员拥挤现象的发生,导致扶贫主体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进而降低其益贫性。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可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资源条件,实现人口和产业聚集的同时拉动就业岗位等需求的增长,为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等创造有利条件。而就地城镇化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能够对农户乃至整个贫困地区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进而促进农户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农户的持续性脱贫发挥保证效应(图2)。3.2 新型城镇化提升公共服务益贫的持久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型城镇化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恢复力影响的实证[J]. 李聪,高梦. 统计与决策. 2019(18)
[2]新型城镇化助推扶贫开发基本路径研究[J]. 陈燕.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3]新型城镇化推进精准扶贫:内在逻辑及实现途径[J]. 黄开腾. 西部论坛. 2018(01)
[4]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减贫的演进轨迹与科学路向[J]. 张立群. 西部论坛. 2015(04)
[5]中国新型城镇化村镇建设格局研究[J]. 刘彦随,陈聪,李玉恒.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06)
[6]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与路径[J]. 胡英侠.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01)
[7]财政支农、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 曹祖文,白硕,刘建徽,刘晗. 新疆农垦经济. 2013(06)
[8]从“土地冲突”到“土地风险”——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研究的理论进路[J]. 刘祖云,陈明. 中国土地科学. 2012(08)
[9]人口流动对输出地人力资本影响研究[J]. 阮荣平,刘力,郑风田. 中国人口科学. 2011(01)
[10]城市化进程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分析[J]. 叶彩霞,徐霞,胡志丽. 城市发展研究. 2010(10)
本文编号:3381958
【文章来源】:城市发展研究. 2020,27(03)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2013~2018年我国城镇化和农民收入情况示意图
就地就近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特征,其本质和内涵是人口的城镇化,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而城镇只是就近就地发展的载体,这种发展模式与传统城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新型城镇化中承载劳动力的不再是发达城市,而是就近就地的城镇[12]。新型城镇化是以实现就地就业城镇化模式为主,充分带动农户就近发展,通过创造岗位实现农户收入的稳定保障。而传统的异地城镇化发展模式会使劳动力等资源由农村转移到中心发达城市,人口的转移造成农村“空心村”以及田地的荒芜而大城市人员拥挤现象的发生,导致扶贫主体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进而降低其益贫性。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可充分利用当地有利的资源条件,实现人口和产业聚集的同时拉动就业岗位等需求的增长,为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等创造有利条件。而就地城镇化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实施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能够对农户乃至整个贫困地区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进而促进农户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农户的持续性脱贫发挥保证效应(图2)。3.2 新型城镇化提升公共服务益贫的持久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型城镇化对易地扶贫搬迁农户生计恢复力影响的实证[J]. 李聪,高梦. 统计与决策. 2019(18)
[2]新型城镇化助推扶贫开发基本路径研究[J]. 陈燕.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5)
[3]新型城镇化推进精准扶贫:内在逻辑及实现途径[J]. 黄开腾. 西部论坛. 2018(01)
[4]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减贫的演进轨迹与科学路向[J]. 张立群. 西部论坛. 2015(04)
[5]中国新型城镇化村镇建设格局研究[J]. 刘彦随,陈聪,李玉恒.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06)
[6]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与路径[J]. 胡英侠.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01)
[7]财政支农、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 曹祖文,白硕,刘建徽,刘晗. 新疆农垦经济. 2013(06)
[8]从“土地冲突”到“土地风险”——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研究的理论进路[J]. 刘祖云,陈明. 中国土地科学. 2012(08)
[9]人口流动对输出地人力资本影响研究[J]. 阮荣平,刘力,郑风田. 中国人口科学. 2011(01)
[10]城市化进程对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分析[J]. 叶彩霞,徐霞,胡志丽. 城市发展研究. 2010(10)
本文编号:3381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381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