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11 18:11
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国的城镇化经过60多年的探索和反复实践,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些进步体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由于受历史因素、地方政府歪曲的建设理念和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城镇化遇到了人口城镇化不彻底、城镇化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水平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提升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的带动作用,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相关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城镇化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城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分析我国城镇化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愿景和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并对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即坚持创新理念、坚持协调理念、坚持绿色理念、坚持开放理念、坚持共享理念。二是新型城镇化应该实现建设主体的多元化,改变过去政府主导的城镇化推动机制。三是...
【文章来源】: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城镇化研究现状
(二)国外城镇化研究现状
(三)研究成果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城市化思想
(一)对资本主义城市化的批判
(二)未来城市发展的构想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城镇化理论
(一)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实践
(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三、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型城镇化的背景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三)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第三章 国外城镇化建设路径的借鉴
一、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路径和特点
(一)英国城镇化建设路径及特点
(二)德国城镇化建设路径及特点
(三)日本城镇化建设路径及特点
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建设路径和特点
(一)印度城镇化建设路径及特点
(二)拉美地区城镇化建设路径及特点
三、国外城镇化建设路径的经验和启示
(一)城镇化建设不能忽视农业的基础地位
(二)协调各城市的布局和资源分配,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三)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对城镇建设科学规划
(四)城镇化与工业化应实现同步发展
第四章 中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成就
(一)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
(二)城镇化推进模式多元
(三)人口流动的促进作用增强
(四)城镇体系日益完善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城镇化不彻底
(二)中小城市发展机会不均等
(三)城镇化对服务业发展带动不强
(四)城镇化发展导向存在偏差
(五)城镇化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城市病开始凸显
(六)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利益关系调整难度加大
(七)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同步
第五章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愿景
(一)集约城镇化
(二)绿色城镇化
(三)智能城镇化
(四)低碳城镇化
二、正确处理城镇化建设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二)处理好资源环境禀赋与城市承载力的关系
(三)处理好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关系
(四)处理好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服务差异化的关系
第六章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
一、坚持科学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
(一)坚持创新理念
(二)坚持协调理念
(三)坚持绿色理念
(四)坚持开放理念
(五)坚持共享理念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多元化主体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主体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
三、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
(一)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共进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基础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
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推进区域规划与行政区划的政策
(二)尝试制度改革与体制创新
(三)坚持生态文明与集约高效
(四)保护城市特色,不可千城一面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的阶段转变及政策启示[J]. 何志扬,刘昌南,任远.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2]中印人口城镇化进展差异及其原因比较[J]. 文富德. 南亚研究季刊. 2016(02)
[3]浅析我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与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比较[J]. 刘一鑫,王鹏飞.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4]河北省低碳城镇化发展路径[J]. 姚维刚,于丽卫,于婧.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5]自然条件、行政等级与中国城市发展[J]. 王垚,王春华,洪俊杰,年猛. 管理世界. 2015(01)
[6]中国城市行政等级与规模增长[J]. 魏后凯. 城市与环境研究. 2014(01)
[7]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推进均衡城镇化的战略思考[J]. 辜胜阻,郑超,曹誉波. 人口研究. 2014(04)
[8]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生成、固化与缓解——以城市、乡村、市场与政府互动为视角[J]. 乔耀章,巩建青.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4(04)
[9]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型[J]. 张桂文. 当代经济研究. 2014(03)
[10]中国城镇化模式的反思与转换[J]. 宣晓伟. 区域经济评论. 2014(01)
博士论文
[1]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D]. 金月华.吉林大学 2016
[2]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病研究[D]. 任成好.辽宁大学 2016
[3]流动人口健康管理与服务问题研究[D]. 张瑞.南开大学 2014
[4]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岳文海.武汉大学 2013
[5]中国城镇化的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研究[D]. 许才山.东北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中国共产党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D]. 崔琼.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本文编号:3393476
【文章来源】: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城镇化研究现状
(二)国外城镇化研究现状
(三)研究成果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城市化思想
(一)对资本主义城市化的批判
(二)未来城市发展的构想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城镇化理论
(一)城乡一体化的提出与实践
(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三、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型城镇化的背景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三)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第三章 国外城镇化建设路径的借鉴
一、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路径和特点
(一)英国城镇化建设路径及特点
(二)德国城镇化建设路径及特点
(三)日本城镇化建设路径及特点
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建设路径和特点
(一)印度城镇化建设路径及特点
(二)拉美地区城镇化建设路径及特点
三、国外城镇化建设路径的经验和启示
(一)城镇化建设不能忽视农业的基础地位
(二)协调各城市的布局和资源分配,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三)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对城镇建设科学规划
(四)城镇化与工业化应实现同步发展
第四章 中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成就
(一)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
(二)城镇化推进模式多元
(三)人口流动的促进作用增强
(四)城镇体系日益完善
二、中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城镇化不彻底
(二)中小城市发展机会不均等
(三)城镇化对服务业发展带动不强
(四)城镇化发展导向存在偏差
(五)城镇化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城市病开始凸显
(六)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利益关系调整难度加大
(七)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同步
第五章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愿景
(一)集约城镇化
(二)绿色城镇化
(三)智能城镇化
(四)低碳城镇化
二、正确处理城镇化建设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二)处理好资源环境禀赋与城市承载力的关系
(三)处理好大中城市和小城镇的关系
(四)处理好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服务差异化的关系
第六章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
一、坚持科学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
(一)坚持创新理念
(二)坚持协调理念
(三)坚持绿色理念
(四)坚持开放理念
(五)坚持共享理念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多元化主体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主体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
三、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
(一)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互促共进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基础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
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推进区域规划与行政区划的政策
(二)尝试制度改革与体制创新
(三)坚持生态文明与集约高效
(四)保护城市特色,不可千城一面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的阶段转变及政策启示[J]. 何志扬,刘昌南,任远.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2]中印人口城镇化进展差异及其原因比较[J]. 文富德. 南亚研究季刊. 2016(02)
[3]浅析我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模式——与国外城镇化发展的比较[J]. 刘一鑫,王鹏飞.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4]河北省低碳城镇化发展路径[J]. 姚维刚,于丽卫,于婧.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5]自然条件、行政等级与中国城市发展[J]. 王垚,王春华,洪俊杰,年猛. 管理世界. 2015(01)
[6]中国城市行政等级与规模增长[J]. 魏后凯. 城市与环境研究. 2014(01)
[7]大力发展中小城市推进均衡城镇化的战略思考[J]. 辜胜阻,郑超,曹誉波. 人口研究. 2014(04)
[8]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生成、固化与缓解——以城市、乡村、市场与政府互动为视角[J]. 乔耀章,巩建青.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4(04)
[9]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型[J]. 张桂文. 当代经济研究. 2014(03)
[10]中国城镇化模式的反思与转换[J]. 宣晓伟. 区域经济评论. 2014(01)
博士论文
[1]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D]. 金月华.吉林大学 2016
[2]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病研究[D]. 任成好.辽宁大学 2016
[3]流动人口健康管理与服务问题研究[D]. 张瑞.南开大学 2014
[4]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 岳文海.武汉大学 2013
[5]中国城镇化的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研究[D]. 许才山.东北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中国共产党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D]. 崔琼.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本文编号:33934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393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