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县域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的时空变化及协调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11 06:47
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演变及其相互关系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热点领域。以陕西省107个县(区、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TOPSIS法、协调性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等方法,探索其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协调性的空间非均衡性。结果表明:(1) 2000—2016年陕西省各县域土地利用效益均稳步提升,其中经济效益提升幅度最大;(2)各县域城镇化水平均有所提高,其中关中地区整体最高,但增长较缓慢;榆林市和汉中市、安康市整体最低,且增长缓慢;(3)除生态效益外,各县域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综合效益与城镇化协调性总体较好;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协调性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并表现出空间集聚的特征。根据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同,可将二者协调性关系划分为城镇化滞后型或者综合(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滞后型。研究结果可为科学管理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提供借鉴。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研究. 2020,27(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区位示意图
2000—2016年陕西省县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现增长趋势(图2A),榆林市北部和关中地区增长较为明显,其中雁塔区增长最多(0.616),千阳县增长最少(0.196)。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图2B),增加幅度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市辖区及榆林市北部等,其中神木县增幅最大,为0.877,这主要与西安市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优越的经济基础,西部大开发为资源富集的榆林市和延安市提供的有利发展条件有关。除了蓝田县(-0.010)、太白县(-0.005)、宁强县(-0.003)和勉县(-0.001)的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出现略微下降外(图2C),其他县域均有所上升,其中眉县最为显著,为0.282。生态效益整体上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特点(图2D),其原因主要为陕北地区积极贯彻国家三北防护林、沙漠绿洲等防沙治沙政策,使未利用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同时,近年来贯彻实施耕地动态平衡政策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得林地和草地大幅增加;陕南地区几乎完全处于秦岭山区,森林覆盖率大。值得指出的是,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比,生态效益区域差异度较小,且呈现与经济效益分布格局相反的态势。3.2 城镇化时空变化
咸阳积极努力实施西咸一体化战略,铜川市是陕西省第二大人口城市,宝鸡重工业发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城镇化率也在稳步上升。在商洛市、渭南市和延安市,城镇化率处于中等水平的县区有所增加,且增长速度多在20%以上,这主要与当地资源条件以及陕西省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紧密相关,如陕西省提出“陕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商洛一区三县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商丹”一体化的建设等。处于低及较低水平的县区主要分布在榆林市的南部和汉中市、安康市,这与赵凯等[2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其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欠佳,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进程慢,城镇规模小,城镇化率低。3.3 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协调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中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刘超,许月卿,王惠,黄安,卢龙辉,孙丕苓,郑伟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2]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差异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 吴嘉惠,吴克宁,李晨曦,刘欢,王思懿,马春光.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06)
[3]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分析与评价——基于长江中游地区的实证分析[J]. 张晓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04)
[4]西宁市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研究[J]. 王芳萍,师燕,姚步青,屈柳燕,徐隆华,马真,张春辉,李玲琴,周华坤.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6)
[5]中国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特征研究[J]. 毕国华,杨庆媛.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06)
[6]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J]. 史坤博,杨永春,张伟芳,宋美娜,白硕,李博. 干旱区研究. 2016(03)
[7]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陕甘宁27个城市为例[J]. 左乃先,白永平,左京平,周鹏,张蕊. 水土保持研究. 2015(06)
[8]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J]. 王建康,谷国锋,姚丽,陈园园. 地理科学. 2016(01)
[9]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J]. 郭付友,李诚固,陈才,甘静. 经济地理. 2015(09)
[10]西北河谷型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 张超,李丁,魏秀梅,张洁.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本文编号:3429998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研究. 2020,27(03)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区位示意图
2000—2016年陕西省县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现增长趋势(图2A),榆林市北部和关中地区增长较为明显,其中雁塔区增长最多(0.616),千阳县增长最少(0.196)。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区域差异较为显著(图2B),增加幅度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市辖区及榆林市北部等,其中神木县增幅最大,为0.877,这主要与西安市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优越的经济基础,西部大开发为资源富集的榆林市和延安市提供的有利发展条件有关。除了蓝田县(-0.010)、太白县(-0.005)、宁强县(-0.003)和勉县(-0.001)的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出现略微下降外(图2C),其他县域均有所上升,其中眉县最为显著,为0.282。生态效益整体上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特点(图2D),其原因主要为陕北地区积极贯彻国家三北防护林、沙漠绿洲等防沙治沙政策,使未利用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同时,近年来贯彻实施耕地动态平衡政策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得林地和草地大幅增加;陕南地区几乎完全处于秦岭山区,森林覆盖率大。值得指出的是,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比,生态效益区域差异度较小,且呈现与经济效益分布格局相反的态势。3.2 城镇化时空变化
咸阳积极努力实施西咸一体化战略,铜川市是陕西省第二大人口城市,宝鸡重工业发达,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同时,城镇化率也在稳步上升。在商洛市、渭南市和延安市,城镇化率处于中等水平的县区有所增加,且增长速度多在20%以上,这主要与当地资源条件以及陕西省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紧密相关,如陕西省提出“陕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商洛一区三县纳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商丹”一体化的建设等。处于低及较低水平的县区主要分布在榆林市的南部和汉中市、安康市,这与赵凯等[2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其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欠佳,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进程慢,城镇规模小,城镇化率低。3.3 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协调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中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刘超,许月卿,王惠,黄安,卢龙辉,孙丕苓,郑伟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2]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差异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 吴嘉惠,吴克宁,李晨曦,刘欢,王思懿,马春光.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06)
[3]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度分析与评价——基于长江中游地区的实证分析[J]. 张晓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04)
[4]西宁市土地利用效益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研究[J]. 王芳萍,师燕,姚步青,屈柳燕,徐隆华,马真,张春辉,李玲琴,周华坤.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6)
[5]中国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特征研究[J]. 毕国华,杨庆媛.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06)
[6]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J]. 史坤博,杨永春,张伟芳,宋美娜,白硕,李博. 干旱区研究. 2016(03)
[7]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陕甘宁27个城市为例[J]. 左乃先,白永平,左京平,周鹏,张蕊. 水土保持研究. 2015(06)
[8]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J]. 王建康,谷国锋,姚丽,陈园园. 地理科学. 2016(01)
[9]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时空耦合特征[J]. 郭付友,李诚固,陈才,甘静. 经济地理. 2015(09)
[10]西北河谷型城市新型城镇化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 张超,李丁,魏秀梅,张洁.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2)
本文编号:3429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429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