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3 21:52
研究目的:测度并探索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分异,促进城市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研究方法:"一步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结果:2009—2016年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提升,但仍处于中低水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在空间上由东向西递减,效率越低的区域其内部不均衡性越明显;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集聚态势显著,集聚程度趋于加强;高效率均质区域集中于东部地区,并出现向中西部延伸的趋势,低—高关联类型主要分布在东、中部交界地区,高—低关联类型在空间上表现为沿交通干线的带状分布,低效率均质区域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研究结论:应注重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的技术效率,通过投入要素优化和技术能力提升实现城市土地利用的报酬递增,同时要制定区域差别化的效率提升策略。
【文章来源】:中国土地科学. 2020,34(01)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示意图
用图2进一步说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假设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城市土地利用过程的生产前沿边界为前沿面1,以单要素投入为例,当地均投入水平为I1时,其实际的地均产出为W1,距前沿面存在一定距离。当扩大投入规模,地均投入增加到I2时,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存在以下3种可能的情形:(1)技术条件与技术利用能力保持不变,此时生产边界仍为前沿面1,实际地均产出达到W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不发生改变;(2)技术条件不变,技术利用能力有所提高,此时生产前沿面仍未改变,但实际产出水平提升,假设地均产出为W3,其仍未达到前沿面,但相比W2产出水平下,△W在缩小,因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升;(3)技术利用能力基本不变,技术条件优化,此时生产前沿将上升,假定达到前沿面2。由于现实中技术利用能力基本保持不变,在I2投入下,实际产出仍基本维持在W2,△W不断扩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发生下降。由上可知,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增加投入水平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实现效率改善,除了优化资源配置水平外,还要取决于现实中技术条件和技术利用能力。2.2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模型
2009—2016年全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不断提高,效率均值从0.525增加到0.586,累计增长率为11.62%。以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6年各地区土地利用效率值为例,参考邓光耀等[33]研究结果,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来考察土地利用效率的分布与变化特征。由图3可知,第一,核密度曲线中心(主峰所对应的横坐标值)总体上表现为向右移动趋势,其中2009年、2011年和2013年核密度曲线持续右移,说明这些年份全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平均值不断增大,而2015年密度曲线中心向左移动,效率均值有所下降。第二,从核密度曲线主峰峰值来看(主峰所对应的纵坐标值),2009年和2013年核密度更大,2016年较小,表明2009年和2013年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处于平均值附近的城市较多,效率值分布相对集中。第三,各年份核密度曲线并未出现多个波峰,说明研究期内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未呈现明显的多极分化。第四,核密度曲线的形状呈现一定的右偏态分布,主峰峰值右侧的面积更大,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高于平均值的城市较多。3.2.2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多处于中低水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网络SBM-DEA模型和GML指数的中国各省工业用水效率研究[J]. 邓光耀,张忠杰.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7)
[2]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测度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基于28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J]. 梁流涛,雍雅君,袁晨光. 中国土地科学. 2019(06)
[3]效率与协调:土地市场助推城镇化发展的证据[J]. 陈坤秋,王良健,屠爽爽,龙花楼. 经济地理. 2019(03)
[4]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动态演进及空间收敛[J]. 陈丹玲,卢新海,匡兵.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12)
[5]长三角城市土地稀缺与土地利用效率的交互影响[J]. 龙开胜,李敏. 中国土地科学. 2018(09)
[6]中国省域资源环境的投入产出效率评价[J]. 唐志鹏. 地理研究. 2018(08)
[7]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特征[J]. 金贵,邓祥征,赵晓东,郭柏枢,杨俊. 地理学报. 2018(07)
[8]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研究[J]. 林丽群,李娜,李国煜,伍世代,王强,林蕙灵,董政,黄玉娟.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6)
[9]山东半岛城市群高速交通优势度与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关系[J]. 崔学刚,方创琳,张蔷. 地理学报. 2018(06)
[10]规模农户产业链融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J]. 周月书,俞靖. 农业技术经济. 2018(04)
本文编号:3514703
【文章来源】:中国土地科学. 2020,34(01)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技术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示意图
用图2进一步说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假设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城市土地利用过程的生产前沿边界为前沿面1,以单要素投入为例,当地均投入水平为I1时,其实际的地均产出为W1,距前沿面存在一定距离。当扩大投入规模,地均投入增加到I2时,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存在以下3种可能的情形:(1)技术条件与技术利用能力保持不变,此时生产边界仍为前沿面1,实际地均产出达到W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不发生改变;(2)技术条件不变,技术利用能力有所提高,此时生产前沿面仍未改变,但实际产出水平提升,假设地均产出为W3,其仍未达到前沿面,但相比W2产出水平下,△W在缩小,因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升;(3)技术利用能力基本不变,技术条件优化,此时生产前沿将上升,假定达到前沿面2。由于现实中技术利用能力基本保持不变,在I2投入下,实际产出仍基本维持在W2,△W不断扩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发生下降。由上可知,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增加投入水平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实现效率改善,除了优化资源配置水平外,还要取决于现实中技术条件和技术利用能力。2.2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模型
2009—2016年全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不断提高,效率均值从0.525增加到0.586,累计增长率为11.62%。以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6年各地区土地利用效率值为例,参考邓光耀等[33]研究结果,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来考察土地利用效率的分布与变化特征。由图3可知,第一,核密度曲线中心(主峰所对应的横坐标值)总体上表现为向右移动趋势,其中2009年、2011年和2013年核密度曲线持续右移,说明这些年份全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平均值不断增大,而2015年密度曲线中心向左移动,效率均值有所下降。第二,从核密度曲线主峰峰值来看(主峰所对应的纵坐标值),2009年和2013年核密度更大,2016年较小,表明2009年和2013年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处于平均值附近的城市较多,效率值分布相对集中。第三,各年份核密度曲线并未出现多个波峰,说明研究期内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未呈现明显的多极分化。第四,核密度曲线的形状呈现一定的右偏态分布,主峰峰值右侧的面积更大,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值高于平均值的城市较多。3.2.2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多处于中低水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网络SBM-DEA模型和GML指数的中国各省工业用水效率研究[J]. 邓光耀,张忠杰.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7)
[2]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测度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基于28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J]. 梁流涛,雍雅君,袁晨光. 中国土地科学. 2019(06)
[3]效率与协调:土地市场助推城镇化发展的证据[J]. 陈坤秋,王良健,屠爽爽,龙花楼. 经济地理. 2019(03)
[4]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动态演进及空间收敛[J]. 陈丹玲,卢新海,匡兵.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12)
[5]长三角城市土地稀缺与土地利用效率的交互影响[J]. 龙开胜,李敏. 中国土地科学. 2018(09)
[6]中国省域资源环境的投入产出效率评价[J]. 唐志鹏. 地理研究. 2018(08)
[7]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特征[J]. 金贵,邓祥征,赵晓东,郭柏枢,杨俊. 地理学报. 2018(07)
[8]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研究[J]. 林丽群,李娜,李国煜,伍世代,王强,林蕙灵,董政,黄玉娟.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6)
[9]山东半岛城市群高速交通优势度与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关系[J]. 崔学刚,方创琳,张蔷. 地理学报. 2018(06)
[10]规模农户产业链融资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J]. 周月书,俞靖. 农业技术经济. 2018(04)
本文编号:35147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514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