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2 00:57
湖南省作为带动中部崛起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点建设区,近年来城镇化建设不断登上新台阶,2017年城镇化率达到54.62%,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缩小,但是在城镇化取得快速进步的背后,湖南省土地资源不断退化、生态灾害频繁、农村和城市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不断凸显,在湖南省新型城镇化和生态强省建设重大战略背景下,探讨湖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对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湖南省各市州在地理区位、生态风貌、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同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对相邻地区具有一定的辐射作用。根据湖南省城镇化以人为本、注重质量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湖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湖南省2002-2015年14个市州的城镇化综合评价水平、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水平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利用ArcGIS10.2进行制图,对各市州城镇化、生态环境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时空演变分析,探究其存在的区域差异性。而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水平的高低也反映了经济总体水平发展,对耦合协调度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探索湖南省各市州经济发展在区域之间的关联性。通过研究得出以下...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
图 2.2 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作用机制2.3.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机制分析由生态城市理论和协同理论可知,现代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其社会属性,还要注重其自然属性,城镇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本质要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不是简单地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节能减排治理污染,而是需要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一致的发展。两个系统耦合协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某种途径来调控各个系统,平衡系统之间发展的差距让各个系统在时域和空间上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往往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人类活动不仅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各类资源,还向生态环境中排放各种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而自然环境对这种破坏是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能够对城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反馈作用,通过限制人类活动的范围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限制作用,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会通过一些经济技术手段对生态环境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发展,推动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两者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在城镇
湖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是任何技术无法替代的,“人”是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系统的主动者,生态系统是被动接受者。因此我们在未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尽力防止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及时空效应[J]. 谢锐,陈严,韩峰,方嘉宇. 管理评论. 2018(01)
[2]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 顾浪,李强.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11)
[3]简论生态城市与文化建设[J]. 于晓霞,胡文臻.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20)
[4]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响应及其调控路径——以陕西省为例[J]. 吕园,邢磊. 新西部. 2017(27)
[5]时空耦合视角下我国省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J]. 刘传哲,刘娜娜,夏雨霏. 生态经济. 2017(09)
[6]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 李志燕,刘灵会,李彦儒. 统计与管理. 2017(04)
[7]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综合评价[J]. 周虹,刘文昊,郁瑾. 区域经济评论. 2017(02)
[8]泛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空间特征与驱动机制[J]. 孙黄平,黄震方,徐冬冬,施雪莹,刘欢,谭林胶,葛军莲. 经济地理. 2017(02)
[9]中国低碳生态新城新区:现状、问题及对策[J]. 方创琳,王少剑,王洋. 地理研究. 2016(09)
[10]武陵山片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的计量分析——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 王家庭,毛文峰. 经济地理. 2016(06)
硕士论文
[1]中国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 张媛媛.吉林大学 2017
[2]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侯培.西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63149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制
图 2.2 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作用机制2.3.3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机制分析由生态城市理论和协同理论可知,现代城市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其社会属性,还要注重其自然属性,城镇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本质要求。推进“两型”社会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不是简单地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节能减排治理污染,而是需要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一致的发展。两个系统耦合协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某种途径来调控各个系统,平衡系统之间发展的差距让各个系统在时域和空间上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往往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人类活动不仅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各类资源,还向生态环境中排放各种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而自然环境对这种破坏是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能够对城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反馈作用,通过限制人类活动的范围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限制作用,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会通过一些经济技术手段对生态环境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发展,推动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两者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在城镇
湖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是任何技术无法替代的,“人”是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系统的主动者,生态系统是被动接受者。因此我们在未来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尽力防止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型城镇化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及时空效应[J]. 谢锐,陈严,韩峰,方嘉宇. 管理评论. 2018(01)
[2]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 顾浪,李强.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11)
[3]简论生态城市与文化建设[J]. 于晓霞,胡文臻.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20)
[4]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响应及其调控路径——以陕西省为例[J]. 吕园,邢磊. 新西部. 2017(27)
[5]时空耦合视角下我国省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J]. 刘传哲,刘娜娜,夏雨霏. 生态经济. 2017(09)
[6]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 李志燕,刘灵会,李彦儒. 统计与管理. 2017(04)
[7]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综合评价[J]. 周虹,刘文昊,郁瑾. 区域经济评论. 2017(02)
[8]泛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空间特征与驱动机制[J]. 孙黄平,黄震方,徐冬冬,施雪莹,刘欢,谭林胶,葛军莲. 经济地理. 2017(02)
[9]中国低碳生态新城新区:现状、问题及对策[J]. 方创琳,王少剑,王洋. 地理研究. 2016(09)
[10]武陵山片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的计量分析——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 王家庭,毛文峰. 经济地理. 2016(06)
硕士论文
[1]中国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 张媛媛.吉林大学 2017
[2]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侯培.西南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631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563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