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导向与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2-04-23 12:26
融合发展是城乡关系调整的根本方向和高级形态,是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必然结果。衡量城乡是否实现了融合发展,可以从要素、功能和权利三个维度来综合判断,即是否实现了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功能互补耦合和权利机会平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应以实现人的自由迁徙与社会融合、工农部门"效率收敛"、要素市场化配置为基本导向,畅通城乡人口双向迁徙、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个循环",筑牢市场、法治、信用三大根基,推进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居民收入均衡化,重塑城乡关系。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与概念辨析
(一)城乡融合内涵
1.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
2.城乡功能互补耦合
3.城乡居民权利机会平等
(二)相关概念辨析
1.发展目标导向不同
2.具体实现路径不同
3.城乡价值地位不同
二、中国城乡关系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一)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失衡
(二)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机制不健全
(三)城乡居民收入尚未根本缩差
(四)城乡土地权利不平等与市场分割
(五)人口跨区域流动与土地资源本地化配置
(六)城乡社会治理分割
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强化城乡统筹空间规划引导和约束
(二)重视政府协调作用和居民参与决策
(三)重视城乡地位平等与功能互补
(四)注重城乡权利平等和生活品质一致性
(五)重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六)重视产业融合互动和乡村经济多样化
四、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导向与实现路径
(一)坚持三个导向:人的自由迁徙与社会融合、工农部门“效率收敛”与要素市场化配置
1.人的自由迁徙与社会融合
2.工农部门“效率收敛”
3.要素市场化配置
(二)畅通三个循环:城乡人口双向迁徙、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人”的循环:城乡人口双向迁徙
2.“物”的循环: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3.人与自然的循环:和谐共生
(三)筑牢三大根基:“市场”“法治”“信用”
1.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2.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
3.完善农村信用体系
(四)践行五个路径: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居民收入均衡化
1.要素配置合理化
2.产业发展融合化
3.公共服务均等化
4.基础设施联通化
5.居民收入均衡化
五、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以流动促融合,针对“三类流动群体”,完善社会融合政策和权益匹配机制
(二)以规划引领融合,构建城乡统筹的空间规划体系
(三)强化利益调整,建立改革收益优先向“三农”分配机制
(四)优环境、稳预期,健全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五)加快政策转型,建立健全以提质为导向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工农关系演变:从缓和走向融合[J].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课题组. 改革. 2018(10)
[2]我国农业要素投入结构与配置效率变化研究[J]. 涂圣伟. 宏观经济研究. 2017(12)
[3]乡村规划的国际经验与实践[J]. 贺贤华,毛熙彦,贺灿飞. 国际城市规划. 2017(05)
[4]以制度供给为重点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J]. 马晓河,冯竞波. 经济. 2017(08)
[5]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进展及展望[J]. 余斌,卢燕,曾菊新,朱媛媛. 地理科学. 2017(03)
[6]动态特征、现实境况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关联度[J]. 陈乙萍,刘洋. 改革. 2016(02)
[7]欧洲乡村社区建设实态考察报告(二)——以丹麦、瑞典为例[J]. 夏宏嘉,王宝刚,张淑萍. 小城镇建设. 2015(05)
[8]欧洲乡村社区建设实态考察报告(一)——以德国、法国为例[J]. 夏宏嘉,王宝刚,张淑萍. 小城镇建设. 2015(04)
[9]中国农村资金净流出的机理、规模与趋势:1978~2012年[J]. 周振,伍振军,孔祥智. 管理世界. 2015(01)
[10]建构一个新的城乡一体化分析框架:机会平等视角[J]. 王春光.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本文编号:3647173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与概念辨析
(一)城乡融合内涵
1.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
2.城乡功能互补耦合
3.城乡居民权利机会平等
(二)相关概念辨析
1.发展目标导向不同
2.具体实现路径不同
3.城乡价值地位不同
二、中国城乡关系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一)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失衡
(二)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机制不健全
(三)城乡居民收入尚未根本缩差
(四)城乡土地权利不平等与市场分割
(五)人口跨区域流动与土地资源本地化配置
(六)城乡社会治理分割
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强化城乡统筹空间规划引导和约束
(二)重视政府协调作用和居民参与决策
(三)重视城乡地位平等与功能互补
(四)注重城乡权利平等和生活品质一致性
(五)重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六)重视产业融合互动和乡村经济多样化
四、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导向与实现路径
(一)坚持三个导向:人的自由迁徙与社会融合、工农部门“效率收敛”与要素市场化配置
1.人的自由迁徙与社会融合
2.工农部门“效率收敛”
3.要素市场化配置
(二)畅通三个循环:城乡人口双向迁徙、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人”的循环:城乡人口双向迁徙
2.“物”的循环: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3.人与自然的循环:和谐共生
(三)筑牢三大根基:“市场”“法治”“信用”
1.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2.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
3.完善农村信用体系
(四)践行五个路径: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居民收入均衡化
1.要素配置合理化
2.产业发展融合化
3.公共服务均等化
4.基础设施联通化
5.居民收入均衡化
五、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以流动促融合,针对“三类流动群体”,完善社会融合政策和权益匹配机制
(二)以规划引领融合,构建城乡统筹的空间规划体系
(三)强化利益调整,建立改革收益优先向“三农”分配机制
(四)优环境、稳预期,健全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五)加快政策转型,建立健全以提质为导向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工农关系演变:从缓和走向融合[J].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课题组. 改革. 2018(10)
[2]我国农业要素投入结构与配置效率变化研究[J]. 涂圣伟. 宏观经济研究. 2017(12)
[3]乡村规划的国际经验与实践[J]. 贺贤华,毛熙彦,贺灿飞. 国际城市规划. 2017(05)
[4]以制度供给为重点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J]. 马晓河,冯竞波. 经济. 2017(08)
[5]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进展及展望[J]. 余斌,卢燕,曾菊新,朱媛媛. 地理科学. 2017(03)
[6]动态特征、现实境况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关联度[J]. 陈乙萍,刘洋. 改革. 2016(02)
[7]欧洲乡村社区建设实态考察报告(二)——以丹麦、瑞典为例[J]. 夏宏嘉,王宝刚,张淑萍. 小城镇建设. 2015(05)
[8]欧洲乡村社区建设实态考察报告(一)——以德国、法国为例[J]. 夏宏嘉,王宝刚,张淑萍. 小城镇建设. 2015(04)
[9]中国农村资金净流出的机理、规模与趋势:1978~2012年[J]. 周振,伍振军,孔祥智. 管理世界. 2015(01)
[10]建构一个新的城乡一体化分析框架:机会平等视角[J]. 王春光.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本文编号:3647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647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