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精神作用发挥与弘扬对策研究——基于市域碎片化现象的观察
发布时间:2024-05-07 05:04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数量迅猛增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但城市之间的个性差异却逐渐缩小,呈现出高度趋同的特征,与此同时内部恶性竞争加剧、市民归属感下降、城市凝聚力不强等碎片化负面效应凸显。在此背景下,城市精神对强化城市形象特色、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增强城市向心力凝聚力、促进市域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各城市普遍重视起城市精神的塑造与弘扬。但是从实际来看,多数城市的城市精神并没有充分发挥出预期的作用。因此,对于城市精神作用发挥与弘扬机制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本研究以苏州为研究对象,聚焦市域碎片化这一独特领域,试图从苏州城市精神对市域碎片化所发挥作用的应然与实然对比,剖析出城市精神作用发挥的影响因素,进而对城市精神的弘扬提出建议。研究发现:其一,苏州市域碎片化包括市域经济碎片化、市域空间碎片化、市域社会碎片化,其正面效应表现为:促进均衡发展、缓解大城市病、催生多样路径等;负面效应表现为:规模经济难以形成、服务水平停滞不前、地域文化传承受阻等。其二,苏州城市精神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争先、崇文、开放、和谐四个要素。理论上,这些城市精神应该能够发挥出激发碎片化正面效应...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时代区域碎片化问题涌现
1.1.2 新发展阶段需要强化城市精神作用发挥
1.1.3 “散装苏州”的一体化亟需寻求新的动力机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础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基础概念
2.1.1 城市精神
2.1.2 市域碎片化
2.2 城市精神相关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碎片化相关研究进展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4 简要述评
第三章 苏州市域碎片化现象概述
3.1 苏州市域概况
3.1.1 苏州区位条件
3.1.2 苏州市域板块构成
3.2 苏州市域碎片化表征
3.2.1 市域经济碎片化
3.2.2 市域空间碎片化
3.2.3 市域社会碎片化
3.3 苏州市域碎片化正面效应
3.3.1 稀释经济极化效应,促进均衡发展
3.3.2 避免空间过度集聚,缓解大城市病
3.3.3 激发城市创新涌现,催生多样路径
3.4 苏州市域碎片化负面效应
3.4.1 板块壁垒加深,规模经济难以形成
3.4.2 市民办事繁琐,服务水平停滞不前
3.4.3 消解城市特色,地域文化传承受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城市精神及其对市域碎片化的作用
4.1 苏州城市精神内涵演变
4.2 苏州城市精神核心要素
4.2.1 争先持续强化
4.2.2 崇文自古传承
4.2.3 开放不断深化
4.2.4 和谐相对空泛
4.3 苏州城市精神对市域碎片化作用的应然
4.3.1 应以有序争先激发市域碎片的正面效应
4.3.2 应以人本崇文强化市域认同与协调空间
4.3.3 应以内外开放化解碎片壁垒与强化共赢
4.3.4 应以有效和谐推动市域内协调有序发展
4.4 苏州城市精神对市域碎片化作用的实然
4.4.1 持续性的争先强化市域碎片化负面效应
4.4.2 经济倾向的崇文未能强化认同与协调空间
4.4.3 选择性的开放加剧市域内部的碎片特征
4.4.4 失效化的和谐致使市域一体化缺乏保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州城市精神作用局限的影响因素
5.1 利益吻合度决定城市精神作用方向
5.1.1 符合地方利益的城市精神作用得到强化
5.1.2 符合经济利益的城市精神作用得到加深
5.1.3 符合短期利益的城市精神作用更易彰显
5.2 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城市精神作用发挥不均衡
5.2.1 财政分权制度使得争先与对外开放过于强化
5.2.2 政绩考核制度促使城市精神作用的经济化倾向
5.2.3 横向沟通机制不健全使得和谐等作用难以发挥
5.2.4 公众参与机制的不完善限制了城市精神作用
5.3 外显方式单一制约城市精神整体作用效果
5.3.1 城市精神传统宣传方式效果有限
5.3.2 城市大事件中忽视城市精神塑造
5.3.3 城市规划对城市精神的践行不足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苏州城市精神弘扬对策
6.1 强化城市精神弘扬主体的认知
6.1.1 推动地方政府发展观念的与时俱进
6.1.2 加强市民精神与主体意识的培育
6.2 优化城市精神的体制机制保障
6.2.1 完善各板块地方政府的利益协调机制
6.2.2 改进和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
6.2.3 健全各板块的横向沟通与交流制度
6.3 打造城市精神的文化品牌基础
6.3.1 加强市域各板块的城市文化建设
6.3.2 打造城市品牌与城市形象精品工程
6.4 落实城市精神的外显载体建设
6.4.1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弘扬手段
6.4.2 强化大事件与城市精神的耦合性
6.4.3 促进城市规划与城市精神有机结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苏州市域碎片化现象的正负效应皆较为突出
7.1.2 苏州市域碎片化中城市精神作用发挥局限
7.1.3 苏州城市精神作用发挥受到多方因素影响
7.1.4 苏州城市精神弘扬对策应重点关注四方面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966857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时代区域碎片化问题涌现
1.1.2 新发展阶段需要强化城市精神作用发挥
1.1.3 “散装苏州”的一体化亟需寻求新的动力机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础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基础概念
2.1.1 城市精神
2.1.2 市域碎片化
2.2 城市精神相关研究进展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碎片化相关研究进展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4 简要述评
第三章 苏州市域碎片化现象概述
3.1 苏州市域概况
3.1.1 苏州区位条件
3.1.2 苏州市域板块构成
3.2 苏州市域碎片化表征
3.2.1 市域经济碎片化
3.2.2 市域空间碎片化
3.2.3 市域社会碎片化
3.3 苏州市域碎片化正面效应
3.3.1 稀释经济极化效应,促进均衡发展
3.3.2 避免空间过度集聚,缓解大城市病
3.3.3 激发城市创新涌现,催生多样路径
3.4 苏州市域碎片化负面效应
3.4.1 板块壁垒加深,规模经济难以形成
3.4.2 市民办事繁琐,服务水平停滞不前
3.4.3 消解城市特色,地域文化传承受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城市精神及其对市域碎片化的作用
4.1 苏州城市精神内涵演变
4.2 苏州城市精神核心要素
4.2.1 争先持续强化
4.2.2 崇文自古传承
4.2.3 开放不断深化
4.2.4 和谐相对空泛
4.3 苏州城市精神对市域碎片化作用的应然
4.3.1 应以有序争先激发市域碎片的正面效应
4.3.2 应以人本崇文强化市域认同与协调空间
4.3.3 应以内外开放化解碎片壁垒与强化共赢
4.3.4 应以有效和谐推动市域内协调有序发展
4.4 苏州城市精神对市域碎片化作用的实然
4.4.1 持续性的争先强化市域碎片化负面效应
4.4.2 经济倾向的崇文未能强化认同与协调空间
4.4.3 选择性的开放加剧市域内部的碎片特征
4.4.4 失效化的和谐致使市域一体化缺乏保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州城市精神作用局限的影响因素
5.1 利益吻合度决定城市精神作用方向
5.1.1 符合地方利益的城市精神作用得到强化
5.1.2 符合经济利益的城市精神作用得到加深
5.1.3 符合短期利益的城市精神作用更易彰显
5.2 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城市精神作用发挥不均衡
5.2.1 财政分权制度使得争先与对外开放过于强化
5.2.2 政绩考核制度促使城市精神作用的经济化倾向
5.2.3 横向沟通机制不健全使得和谐等作用难以发挥
5.2.4 公众参与机制的不完善限制了城市精神作用
5.3 外显方式单一制约城市精神整体作用效果
5.3.1 城市精神传统宣传方式效果有限
5.3.2 城市大事件中忽视城市精神塑造
5.3.3 城市规划对城市精神的践行不足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苏州城市精神弘扬对策
6.1 强化城市精神弘扬主体的认知
6.1.1 推动地方政府发展观念的与时俱进
6.1.2 加强市民精神与主体意识的培育
6.2 优化城市精神的体制机制保障
6.2.1 完善各板块地方政府的利益协调机制
6.2.2 改进和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
6.2.3 健全各板块的横向沟通与交流制度
6.3 打造城市精神的文化品牌基础
6.3.1 加强市域各板块的城市文化建设
6.3.2 打造城市品牌与城市形象精品工程
6.4 落实城市精神的外显载体建设
6.4.1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弘扬手段
6.4.2 强化大事件与城市精神的耦合性
6.4.3 促进城市规划与城市精神有机结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苏州市域碎片化现象的正负效应皆较为突出
7.1.2 苏州市域碎片化中城市精神作用发挥局限
7.1.3 苏州城市精神作用发挥受到多方因素影响
7.1.4 苏州城市精神弘扬对策应重点关注四方面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本文编号:3966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966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