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新型城镇群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关键词: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新型城镇群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应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之中,成为"五位一体"。这项发展战略将对我国今后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出发点,根据自然条件及其发展效应概括了八种不同的城镇群发展类型,指出了现阶段因地制宜发展城镇群的必要性;并针对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讨论,重点针对普遍存在的水、土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极端自然灾害问题、大型工程建设与发展的综合环境不良效应问题,环境污染的危害问题进行了探讨。基于以上分析讨论,作者对城镇建设划分为五个级别,并分别探讨了不同层次城镇的功能,强调了城乡一体化以及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新型城镇群 环境安全 可持续发展
【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编号:2011BAC09B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302220)联合资助
【分类号】:F299.21;X22
【正文快照】: 本文由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课题“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编号:2011BAC09B01)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302220)联合资助。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之中,成为“五位一体”。这项发展战略将对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翠英,汤连生;珠江三角洲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地质问题浅析[J];城市勘测;1995年01期
2 刘东生,丁梦林;晚第三纪以来中国古环境的特征及其发展历史[J];地球科学;1983年04期
3 张凤娥;张胜;齐继祥;张云;宋淑红;;埋藏环境硫酸盐岩岩溶发育的微生物机理[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刘东生;丁仲礼;;二百五十万年来季风环流与大陆冰量变化的阶段性耦合过程[J];第四纪研究;1992年01期
5 卢耀如;杰显义;张上林;赵成j;刘福灿;;中国岩溶(喀斯特)发育规律及其若干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J];地质学报;1973年01期
6 ;Groundwater Systems and Eco-hydrological Features in the Main Karst Regions of China[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6年05期
7 张兆吉;费宇红;郭春艳;钱永;李亚松;;华北平原区域地下水污染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5期
8 费宇红;张兆吉;郭春艳;王春晓;雷廷;刘瑾;;区域地下水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识别方法研究——以华北平原为例[J];地球学报;2014年02期
9 李亚松;张兆吉;费宇红;钱永;王昭;陈京生;张凤娥;;河北省滹沱河冲积平原地下水质量及污染特征研究[J];地球学报;2014年02期
10 张翠云;张胜;何泽;殷密英;宁卓;;河北省石家庄市南部污灌区厚层包气带污染物自然衰减的微生物作用潜力评价[J];地球学报;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大兴;;浅析刘桥—矿岩溶陷落柱发育特征及成因[J];安徽地质;2004年01期
2 吴长贵;铜陵地区岩溶塌陷基本特征及防治方向初步探讨[J];安徽地质;1994年04期
3 王昕亚;王建力;胡蓉;袁红;严焕德;;西南岩溶地区生态退化及重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4 楚文海;苏维词;鄢贵权;杨先寿;朱文孝;;脆弱生态约束下贵州岩溶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5 张婕;苏维词;张凤太;;新农村建设下的贵州岩溶山区农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6 王中美;丁坚平;储学伟;;岩溶水资源在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开发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7 魏兴萍;;重庆南川岩溶区水土流失时空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8 王宏远;韩志敏;刘子琦;;中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及其危害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9 贾耀锋;毛龙江;;地球化学指标在黄土环境演变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10 袁红;胡宁;黄运湘;张扬珠;何寻阳;谢红霞;;西南岩溶坡地土壤流失的养分含量响应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战平;綦彦波;李宁;;顶部既有隐伏溶洞对圆形隧道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2 范一林;张平仓;;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研究综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3 邓成龙;刘青松;潘永信;朱日祥;;中国黄土环境磁学[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五卷)[C];2008年
4 卢耀如;;岩溶地区水利水电建设中一些环境地质问题的探讨[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5 张浩;李景阳;梁风;王新华;;碳酸盐岩软弱夹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肖万春;;水库岩溶渗漏勘察技术要点与方法研究[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卢耀如;张凤娥;阎葆瑞;郭秀红;;硫酸盐岩岩溶发育机理与有关地质环境效应[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8 李阳兵;王世杰;罗光杰;;碳酸盐岩成土作用及其上覆土层成因的讨论[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9 兰安军;潘祖燕;文锡梅;;基于GIS的贵州喀斯特坡立谷空间格局分析[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10 卢耀如;;关于岩溶(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类型及其综合开发治理的探讨[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新康;我国高山鹑类分子系统发生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雷军;宜万铁路施工期隧道岩溶突水地质灾害形成规律与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郭佳奇;岩溶隧道防突厚度及突水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蒲俊兵;重庆市地下河发育、分布的控制机制及水文地球化学区域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夏凯生;乌江下游岩溶地貌形态、发育与演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魏兴萍;岩溶槽谷区水土流失特征及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曾成;湿亚热带岩溶系统水文水化学对不同土地利用的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8 沈利娜;广西果化石漠化监测区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9 倪忠云;西藏曲水—桑日地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旭东;深部岩溶隧道溃水成灾机理及其工程处治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然;鄂西南岩溶洞景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钟雷;中国东部晚更新世冰川发育气候与构造运动的耦合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杜叶红;甬江流域农村生活垃圾简易填埋场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马铭嘉;云南普者黑岩溶地貌特征及旅游地质资源开发[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源;昆明新机场岩溶塌陷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向志勇;邵阳县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分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毛雪;末次冰消期岷江上游叠溪湖相沉积记录初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杨国清;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响应的耦合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钟福平;许家沟泉域岩溶水开发对泉流量影响的数值预测[D];河南理工大学;2007年
10 于佳音;重庆岩溶槽谷区坡改梯和利用自然地块生产的对比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将克;关于大熊猫种的划分、地史分布及其演化历史的探讨[J];动物学报;1974年02期
2 杨宁;曹剑峰;石娜;李京京;肖云龙;;基于GIS的磐石市地下水环境质量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S1期
3 房春生;孟赫;单玉书;董德明;王菊;;基于GIS的吉林省地下水水质模糊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S1期
4 苏维词;乌江流域梯级开发的不良环境效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5 黄思静;胡作维;邹明亮;冯文立;王春梅;郜晓勇;王庆东;;四川盆地东北部三叠系飞仙关组硫酸盐还原作用对碳酸盐成岩作用的影响[J];沉积学报;2007年06期
6 杨俊杰,,黄思静,张文正,黄月明,刘桂霞,肖林萍;表生和埋藏成岩作用的温压条件下不同组成碳酸盐岩溶蚀成岩过程的实验模拟[J];沉积学报;1995年04期
7 黄思静,杨俊杰,张文正,黄月明,刘桂霞,肖林萍;石膏对白云岩溶解影响的实验模拟研究[J];沉积学报;1996年01期
8 曹建华;袁道先;童立强;;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特征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J];草业科学;2008年09期
9 安芷生,魏兰英,卢演俦,王乃文,何希贤,丁申;顺5孔的磁性地层学和早松山世的北京海侵[J];地球化学;1979年04期
10 何生;杨智;何治亮;武恒志;王芙蓉;孟闲龙;;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深层砂岩碳酸盐胶结作用和次生溶蚀孔隙形成机理[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阿里木·吐尔逊;坝基老化岩—水—化学作用数值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2 王昭;华北平原地下水质量评价及微量有机污染物淋溶迁移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江岳;三轴压力下水与砂岩、灰岩反应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玉芬;韩亮;;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重要标志[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7年04期
2 许凤霞;;生态文明:重大而紧迫的发展课题[J];求知;2008年02期
3 张妮妮;;生态文明:文明的要素亦或文明的形态[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年03期
4 薛惠锋;;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J];人民论坛;2008年01期
5 曹征海;;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全面振兴[J];实践(党的教育版);2008年01期
6 刘卓志;;做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地区[J];实践(党的教育版);2008年01期
7 刘友宾;;积极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J];环境保护;2008年01期
8 黄顺基;;建设生态文明,转变发展方式[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王续琨;;从生态文明研究到生态文明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秦书生;;我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艳芹;李世雁;;自然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浅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单晓娅;涂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彭光华;吴文良;刘光栋;;关于构建生态文明秩序的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张继泽;;建设生态文明是长期的战略任务[A];2009年中国未来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于庆月;;科学发展观与天津生态文明建设[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6 李春才;;第四种文明的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解构与实践研究[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专辑[C];2009年
7 许振成;张修玉;胡习邦;赵晓光;;生态文明新理念[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8 韩孝成;;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建设的战略对策[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9 吴玉树;;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10 郑雄;李媛媛;陈红路;何志云;;南宁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博士 袁海军;树立生态强区理念 领跑生态文明建设[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2 张建宇;生态文明,文明的整合与超越[N];人民日报;2007年
3 市委宣讲团成员、市委党校副教授 梁秀丽;生态文明:文明建设的新理念[N];上饶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温雅莉 苑铁军 李惠均;生态文明:是远还是近?[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5 复旦大学教授 谢遐龄;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刻不容缓[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万群;坚定不移地走建设生态文明的特色发展之路[N];贵州日报;2008年
7 林芝地区政协副主席;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N];林芝报;2008年
8 李晋国;建设生态文明 构建和谐社会[N];延边日报;2008年
9 本报特约评论员;建设生态文明关键靠行动[N];淄博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刘联邋赵婧 实习生 苏力;专家学者献计“生态文明建设”[N];珠海特区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4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刁尚东;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7 邱建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与评价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4年
8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魏晓双;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10 马娜;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发展[D];东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义花;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程丽;技术的生态化与生态文明建设[D];河南大学;2009年
3 仲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4 杨延松;中国共产党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宗云;中国多元参与式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6 房安文;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7 高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9年
8 陈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伦理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宋丽萍;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10 高栋;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及其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新型城镇群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3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453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