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镇化与都市化抉择——基于国际生态足迹面板数据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镇化与都市化抉择——基于国际生态足迹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的中国,都市化与中小城镇化何种城市化模式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存在争议。通过对中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韩国、巴西、印度、墨西哥、南非等发达国家与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城镇人口比重等宏观面板数据的计量分析,揭示城市化客观规律,并与中国实际结合。研究表明:其一,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的都市化更符合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性。其显著降低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环境压力,并倾向于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如此促进生态资源的供给,削减生态资源的人均需求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其二,百万以下人口城市的中小城镇化显著增加生态足迹与生态环境压力。其布局结构松散,倾向于占用大量生态环境资源,减少生态承载力供给;而低效、分散、粗放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增加生态足迹,总体不利可持续发展。其三,人均固定资本存量、人均储蓄、政府购买都对可持续发展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最后,建议中国推行都市化战略,充分发挥大都市的规模经济效应,提高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适度限制城镇化,避免中小城镇遍地开花对资源环境造成显著危害;学习国际优秀城市化经验及相关配套制度,并与中国结合;注重技术创新,发挥高新科技及资本带来的生产方式改进与效率提升。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关键词】: 城市化 城镇化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分类号】:F299.2
【正文快照】: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林牧渔业为主的乡村社会,向以第二、三产业为中心的现代城市社会演变的过程,包括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地域空间等多维转化。罗淳[1]认为城市化为人口聚居城市化、产业发展非农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三化”合一现象,且往往表现出一个递次演进和逐级提升的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耀彬;陈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消耗“尾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11期
2 张健雄;论我国的生态环境战略和城市化道路[J];管理世界;1989年02期
3 王放;论中国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兼论现行城市发展方针的局限性[J];人口研究;1999年05期
4 辜胜阻;李华;易善策;;均衡城镇化:大都市与中小城市协调共进[J];人口研究;2010年05期
5 罗淳;;中国“城市化”的认识重构与实践再思[J];人口研究;2013年05期
6 王桂新;;城市化基本理论与中国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J];人口研究;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宗才;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郭爱请;李彦芳;;浅析我国城镇化道路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1期
3 王春雷;姚会元;;“城市化”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税伟;陈烈;任杰;王山河;;我国乡村城市化道路的起源和演变[J];商业研究;2005年23期
5 曹小琳;马小均;;小城镇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刘鸿渊;史仕新;;论中国城镇化困境与发展新思维[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刘孝诚,肖准;推进农村城镇化不能揠苗助长[J];财贸经济;2002年08期
8 张士杰;周加来;;城市群辐射区域与资源有限性关系研究述评[J];财贸研究;2010年04期
9 秦尊文;西部更应该走集中型城市化道路[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10 赵大治,蔡予;新经济时代中国可持续发展城镇化道路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富田;;西部小城镇人口聚集功能探析[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王强;伍世代;李婷婷;;区域城市化演进的能源消费响应机理[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刘耀彬;杨新梅;周瑞辉;;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阻力研究述评[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丁生喜;王晓鹏;;青藏高原旅游风景区特色城镇化模式研究——以青海湖景区为例[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丁生喜;王晓鹏;;青藏高原旅游风景区特色城镇化模式研究——以青海湖景区为例[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刘金石;黄城;刘方健;;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述评[A];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赵青宇;崔曙平;;转型期关于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思考[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8 刘亚文;王牧;李新华;;融合与再生: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新型城镇化之路——以太原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9 姚晓文;官江;;以淮北为例浅谈资源枯竭型城市活力重塑新路径[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12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城市转型发展趋势与实践[C];2014年
10 于冰;于海波;;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师流动:问题与对策[A];“新城镇化背景下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机制研究”201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振东;西部地区城乡市场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张恒义;中国省际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杨成章;西部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4 王国栋;沿海与内陆就地城市化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安;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高同彪;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区域效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晓河;结构转换与农业发展[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8 肖莎;新中国农村工业变迁:实践与理论[D];复旦大学;2003年
9 梅克保;中国小城镇建设的战略与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10 侯学英;中国可持续城市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俊波,王铮,朱建武,吴兵;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09期
2 朱林兴,孙林桥;论中国小城镇的建设[J];财经研究;1999年03期
3 张庭伟;对城市化发展动力的探讨[J];城市规划;1983年05期
4 刘红星;温州市城镇化特点分析和水平预测[J];城市规划;1987年02期
5 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年07期
6 陈伟新;国内大中城市中央商务区近今发展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2003年12期
7 丁成日;城市“摊大饼”式空间扩张的经济学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5年04期
8 周一星;;土地失控谁之过?[J];城市规划;2006年11期
9 薛凤旋,杨春;外资影响下的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城市规划;1995年06期
10 吴良镛;“人居二”与人居环境科学[J];城市规划;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安兴;张文秀;;四川省生态足迹与土地可持续利用[J];新疆农垦经济;2006年11期
2 朱新华;梁亚荣;;基于生态足迹法的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动态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年06期
3 刘卓;刘昌明;;基于生态足迹的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1期
4 吕志贤;葛大兵;谭淑靖;;城郊型都市生态足迹分析——以望城县2004年为例[J];消费导刊;2007年04期
5 李中才;;山东省生态足迹的测算及可持续发展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年02期
6 周洲;朱俊;陈兴龙;;基于生态足迹供给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07年01期
7 张杰;赵峰;刘希宋;;基于生态足迹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8期
8 刘淼;胡远满;常禹;张薇;张文广;;生态足迹改进方法及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杂志;2007年08期
9 吕红亮;许顺才;林纪;;抚顺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多维分析[J];资源科学;2007年05期
10 梅艳;何蓓蓓;;江苏省生态足迹和经济增长的动态特征[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莉;沈兴菊;于兴丽;;成分法进行小区域生态足迹研究评价[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2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逯宇铎;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定与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4 黄艳娴;朱利群;卞新民;;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欣;;济南市2000年生态足迹研究[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易理强;周寅康;金晓斌;黎一畅;;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张令;;辽宁省生态足迹与其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吕红亮;林纪;许顺才;;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足迹分析[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李宇;艾华;齐晓明;徐琳;;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定西市生态足迹评价[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石惠春;赵俊远;;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石羊河下游民勤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胜男 北京地球村 毛达;缩减生态足迹 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2 华新;2005亚太区“生态足迹”揭盅[N];民营经济报;2006年
3 记者 刘斯文;地球不堪重负 贫富国家生态足迹差距扩大[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4 西藏大学生命科学系助教 邹俊;浅谈“生态足迹”在国内外的研究[N];西藏日报(汉);2013年
5 李利彬;“生态足迹”警示全球[N];中国环境报;2004年
6 《中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生态足迹测算土地利用状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7 记者 王翰林;人类生态足迹超出地球承载力[N];科技日报;2007年
8 张可兴;山西生态足迹全国最大[N];中国环境报;2008年
9 对话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徐中民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张可兴;以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胡丽娟;碳排放、城镇化成影响中国生态足迹主因[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晋良;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书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6 王大庆;黑龙江省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7 李宏;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于萌;基于生态足迹的新城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9 陈璋;中国1978-2020年自然地域系统压力分析及预测[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吴隆杰;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优善;青岛市生态足迹动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刘勇;天津市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动态分析[D];天津大学;2007年
3 夏秀红;基于生态足迹的山西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吕志贤;基于生态足迹变化驱动因子分析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5 梁晓梅;中日韩贸易的生态足迹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6 包萨出荣贵;牧区草地生态足迹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帅;沈阳市生态足迹定量分析评价及预测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8 高中良;重庆市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国家公顷法[D];西南大学;2010年
9 谢伟平;1996-2008年浙江省生态足迹的测算与动态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刘丽佳;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城镇化与都市化抉择——基于国际生态足迹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4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484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