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源消费的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碳排放估算与分析
本文关键词:基于能源消费的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碳排放估算与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能源消费的视角,估算、分析并预测了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碳排放量,为乌鲁木齐市低碳城市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依据。研究方法:IPCC指南法、线性回归法。研究结果:乌鲁木齐市工业用地碳排放在经历了1997年~2003年,2004年~2012年两期"跳跃式"增长后,2013年首次出现下降;居住用地碳排放经历了1997年~1999年、2000年~2002年,2003年~2006年三期"台阶式"增长后,从2007年开始进入加速增长期。政策启示: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继续加大工业低碳化发展;加强居民碳排放的管理与低碳化引导;构建低碳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
【作者单位】: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工业用地 居住用地 乌鲁木齐市
【基金】:新疆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编号:2015211B008) 新疆农业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编号dxscx82015123)
【分类号】:F299.23;X196
【正文快照】: 1.问题的提出一般来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各种电器等需求增长,碳排放中工业碳排放的增长速度相对稳定,甚至下降,但仍是城市碳排放的主体。居住用地碳排放总量少,但碳排放增长速度很快,这可能就是反映了生活消费方式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2.基于能源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齐妙青;乌鲁木齐市碳排放测算与减排途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年
2 易舟;基于能源消费的湖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晶晶;山西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曲如晓;吴洁;;碳排放权交易的环境效应及对策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余德贵;吴群;;基于碳排放约束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研究及其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4 沈可挺;李钢;;碳关税对中国工业品出口的影响——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评估[J];财贸经济;2010年01期
5 刘华军;闫庆悦;孙曰瑶;;碳排放强度降低的品牌经济机制研究——基于企业和消费者微观视角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02期
6 肖红艳;袁兴中;李波;颜文涛;;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7 马贵珍;;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推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02期
8 董祚继;;低碳概念下的国土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7期
9 冷罗生;;构建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法律政策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蔡玉梅,郑伟元,张晓玲,贾克敬,杨枫;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波;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2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郝庆菊;三江平原沼泽土地利用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田慎重;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杰;甘肃促进低碳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去年全球碳排放市场交易规模增长一倍[J];节能与环保;2009年06期
2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3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5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6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7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8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9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10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494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494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