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与最优规模演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03:13

  本文关键词: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与最优规模演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集聚效应 最优规模 新经济地理学 中原城市群


【摘要】: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建立城市群集聚效应模型并对中原城市群最优规模进行测算。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的主要来源为中间投入品市场,产品多样性带来的规模弹性为0.192,中间投入品替代弹性为2.700,规模外部性带来的规模弹性为0.440;通勤和运输成本等因素并不显著影响城市总产出,中原城市群目前并未存在明显抑制集聚的拥挤效应。最优规模测算结果表明:1996—2006年,中原城市群的所有城市均低于城市最优规模,户籍制度造成了工人实际收入的下降,市场化促进了城市群内的每个城市自发地向最优规模演进,差距年均缩小2.6%;2006—2011年,政府规划新城加速了这一差距的缩小,但同时郑州和洛阳的城市规模出现了"过载"。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关键词】集聚效应 最优规模 新经济地理学 中原城市群
【基金】: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11023-04)
【分类号】:F299.2;F224
【正文快照】: 0引言城市群是由若干基本地域单元构成的连续区域[1],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综合运输网和信息网络与城市个体持续发生内在联系[2]。城市群现已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点和参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3]。W.Christaller[4]于20世纪初期首次系统化提出了中心地理论,J.Friedm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庆方,杨细平,蔡瀛;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规划及其实施[J];城市规划;1997年01期

2 石忆邵,章仁彪;从多中心城市到都市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4期

3 薛东前,王传胜;城市群演化的空间过程及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4 刘承良;余瑞林;熊剑平;朱俊林;张红;;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J];地理研究;2007年01期

5 王发曾;吕金嵘;;中原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与时空演变[J];地理研究;2011年01期

6 郑国,赵群毅;山东半岛城市群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5期

7 刘效龙;张世全;冯长春;;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时空演变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年03期

8 代合治;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及其分布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02期

9 刘东,勋;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J];经济地理;2005年03期

10 林先扬,陈忠暖,蔡国田;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热带地理;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城市化定义界定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5期

2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3 孙静;;对重庆市推进城镇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4 赵常兴;霍艾湘;;区域性城镇化的中外比较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5 李长坡;李青雨;;半城市化地区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6 姚新春;钟太洋;严长清;马其芳;;基于粮食安全的江苏省耕地保有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7 钟春艳;王敬华;周连第;;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以密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8 牟凤云;范氏梅;林云彦;;基于遥感的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定量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9 杨志平;;江苏沿海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盐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10 施临湘;聂云峰;;韶关市土地生态敏感性分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军;李贝贝;;论城市群-产业集群-工业园区一体化发展研究——以京津廊大都市区为例[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3 蒋琦;王伟;;基于GIS平台的上海与武汉都市圈空间等级梯度对比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周晓;;湖北省城郊镇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洪世键;;大都市区化:西方的实践及其在中国的前景[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程英男;金春燕;张博;翟剑辉;;长春市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与划分[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由加;;生态敏感地区的和谐发展之路——以深圳市大鹏半岛为例[A];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滨;周琼;郭玉娟;;北京市区域功能定位评价体系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9 蒲英霞;马荣华;马晓冬;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易小光;丁瑶;余贵玲;尹虹潘;;长江上游经济带在未来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战略取向[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樊敏;城市群物流产业效率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齐晶晶;创新型经济圈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6 李艳红;综合运输通道客运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7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8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肖英;基于“两型”城市构建的长沙城市森林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邴迪;哈大齐工业走廊不同类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于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当代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和强;新泰市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于德才;庄河市建设北黄海地区中心城市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马轶秋;基于公路网络的城市腹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谭少平;高速公路对城镇体系的影响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体江;城镇体系与公路网络的分形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文启,王缉慈;全球化浪潮中的区域发展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刘新平,李慎典,孙双峰;21世纪前期长株潭城市群农业定位及发展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4期

3 武进,马清亮;城市边缘区空间结构演化的机制分析[J];城市规划;1990年02期

4 张京祥,邹军,吴启焰,陈小卉;论都市圈地域空间的组织[J];城市规划;2001年05期

5 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信息环境下城市群区的发展[J];城市规划;2001年08期

6 阎小培,方远平;全球化时代城镇体系规划理论与模式探新——以广东省阳江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2年06期

7 沈建法;跨境城市区域中的城市管治——以香港为例[J];城市规划;2002年09期

8 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J];城市规划;2003年03期

9 帅江平;试论城市的持续生长──以东南沿海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1995年05期

10 周一星;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J];城市规划;1998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兰桥;中部六省主要城市竞争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晓波;从最优规模到更大的最优规模——理性企业规模的线性优化[J];运筹与管理;2003年05期

2 张建华;外商直接投资最优规模的测定[J];统计与决策;2004年11期

3 朱明礼;;企业集群最优规模——基于俱乐部理论的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年01期

4 刘穷志;;激励自主创新:公共支出效应与最优规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5 Thomas Apolte;;一体化区域的最优规模[J];世界经济文汇;2007年01期

6 王浩;王文敏;;对我国开放式基金最优规模的实证研究——基于基金持有者的视角[J];投资研究;2009年02期

7 谢林伟;;通信服务生产最优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0期

8 陈宏安,陈洪军;高校最优规模的确定及分析[J];技术经济;1994年Z2期

9 汪波江;对实现乡镇企业最优规模的探索[J];江西农业经济;1999年01期

10 傅梅望,王超;企业最优规模是否存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9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炜(作者系安徽皖江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当前发电企业管理问题的思考[N];中国电力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凤霞;营销人员聘用管理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刘冬雨;中国外汇储备的最优规模:理论与实证[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雪;商会的最优规模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何静芝;中国国防费最优规模的实证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3 武飞;我国地方政府最优规模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何鑫;国防投入政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5 马向W,

本文编号:6022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6022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6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