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耦合监管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05:28

  本文关键词: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耦合监管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食品安全 认证与追溯 利益主体 耦合监管机制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在消费者需求及利润追逐动力的驱使下,全球食品工业快速向密集化生产方式演变,农业生产趋向于追求产量、外观、藏储功能等商业特征,食品健康及质量安全等内在特征难以保证,食品安全事故频频上演,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食品安全认证体系与追溯体系成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工具,在规避食品安全风险、减少信息不对称、净化食品市场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两者在监管方面都存在各自的不足,影响了其运行效率。因此,探索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体系的耦合监管,整合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促进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体系紧密配合、相互支撑、相辅而行,从而共同保障食品安全,对于食品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基于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对中国食品安全认证体系与追溯体系的发展现状梳理及评价的基础上,首先,对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耦合监管背景下的利益主体博弈行为进行研究;然后,设计并实施经济学实验,模拟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耦合监管中主体的博弈行为,为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耦合监管机制的构建提供有力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首先,总结国内食品安全认证体系与追溯体系的发展现状,分析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体系监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探究耦合监管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其次,构建认证机构—企业、认证机构—企业—农户、认证机构—企业—监管者(监管部门、消费者)等三个博弈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制衡关系;第三,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设计并实施博弈实验,对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耦合监管中主体的博弈行为进行模拟,观察在实验中博弈主体的行为选择及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检验博弈模型;第四,在博弈分析及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安全认证与追溯体系监管环境特征、利益主体特征,构建耦合监管机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第一,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耦合监管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在耦合监管背景下各主体的博弈行为中,认证机构与企业间的相互作用是核心。第三,消费者是形成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耦合监管动力机制的重要主体。第四,溯源追责功能是形成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耦合监管约束机制的重要力量。第五,耦合监管机制的形成并有效运行,体制和制度是基础,各主体间相互作用是关键。本文的特色与创新在于:第一,理论新颖性。在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体系各自发展并面临监管难题的背景下,提出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耦合监管,突破了以往研究中单独分析食品安全认证监管和食品追溯体系监管的局限,为食品安全管理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构思。第二,方法先进性。本文尝试将实验经济学方法应用于食品安全监管研究,在方法上是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的。
【关键词】:食品安全 认证与追溯 利益主体 耦合监管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0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绪论12-25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与评价13-19
  • 1.2.1 食品安全认证和追溯体系的内涵研究13-15
  • 1.2.2 食品安全认证和追溯体系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研究15-18
  • 1.2.3 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体系联合研究18-19
  • 1.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19-21
  • 1.3.1 博弈论19-20
  • 1.3.2 实验经济学20-21
  • 1.4 研究目标、概念界定和研究内容21-22
  • 1.4.1 研究目标21
  • 1.4.2 概念界定21-22
  • 1.4.3 研究内容22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22-24
  • 1.5.1 研究方法22-23
  • 1.5.2 技术路线23-24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24-25
  • 1.6.1 本文可能的创新24
  • 1.6.2 本文的不足之处24-25
  • 2 中国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体系发展现状与评价25-35
  • 2.1 中国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发展现状及其评价25-29
  • 2.1.1 中国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发展历程及现状25-27
  • 2.1.2 中国食品安全认证体系的管理体制27
  • 2.1.3 中国食品安全认证体系的制度保障27-28
  • 2.1.4 中国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发展评价28-29
  • 2.2 中国食品追溯体系发展现状及其评价29-31
  • 2.2.1 中国食品追溯体系发展历程及现状29
  • 2.2.2 中国食品追溯体系的管理体制29-30
  • 2.2.3 中国食品追溯体系的制度保障30
  • 2.2.4 中国食品追溯体系发展评价30-31
  • 2.3 中国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体系耦合监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31-33
  • 2.3.1 耦合监管的必要性31-32
  • 2.3.2 耦合监管的可行性32-33
  • 2.4 本章小结33-35
  • 3 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耦合监管中相关利益主体博弈分析35-54
  • 3.1 认证机构—企业关于安全认证可追溯食品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35-42
  • 3.1.1 模型假设36-38
  • 3.1.2 动态博弈模型的建立及均衡求解38-42
  • 3.2 认证机构—企业—农户关于食品安全认证可追溯管控的博弈模型分析42-46
  • 3.2.1 模型假设42-44
  • 3.2.2 博弈模型的建立44-45
  • 3.2.3 模型分析45-46
  • 3.3 认证机构—企业—监管者(监管部门、消费者)关于食品可追溯的博弈模型分析46-51
  • 3.3.1 模型假设46-48
  • 3.3.2 模型求解48-49
  • 3.3.3 模型结果分析49-51
  • 3.4 本章小结51-54
  • 4 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耦合监管中主体博弈的实验研究54-75
  • 4.1 模型构建与理论分析54-64
  • 4.2 实验设计64-66
  • 4.2.1 实验参与者64
  • 4.2.2 实验运行规则与实施64-66
  • 4.3 实验数据分析与结论66-74
  • 4.3.1 非第三方认证机构与第三方认证机构监管行为选择66-69
  • 4.3.2 可追溯体系介入前后的认证机构监管行为选择对比分析69-71
  • 4.3.3 不同监管环境下的企业行为对比分析71-74
  • 4.4 本章小结74-75
  • 5 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耦合监管机制构建75-81
  • 5.1 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耦合监管环境75-76
  • 5.2 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耦合监管背景下各主体相互作用76-77
  • 5.3 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耦合监管机制构建77-80
  • 5.3.1 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耦合监管的动力机制78-79
  • 5.3.2 食品安全认证与追溯耦合监管的约束机制79-80
  • 5.4 本章小结80-81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81-86
  • 6.1 主要研究结论81-83
  • 6.2 政策建议83-86
  • 参考文献86-91
  • 附录A91-104
  • 附录B104-107
  • 致谢107-108
  • 个人简历108
  • 发表的学术论文10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红;;软件认证,安全认证新思路[J];计算机安全;2011年08期

2 马民虎,许苏嘉,黄瑞华;法国信息安全认证制度评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1年07期

3 卓云;如何快速获得产品国际安全认证[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2年02期

4 陈海军;网络通信中的安全认证问题[J];中国金融电脑;2003年07期

5 崔光耀;;统一信息安全认证利莫大焉[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6年12期

6 振波;;电冰箱空调器的生产销售须领安全认证[J];制冷;1993年01期

7 ;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4年01期

8 金石;规范饮品行业刻不容缓 安全认证势在必行[J];农产品加工;2004年07期

9 李学博;;互联网惊现“号码任意显” 电信运营商需加强安全认证[J];通信世界;2008年03期

10 ;中国信息安全认证中心发布[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朱珍民;郭俊波;叶剑;;普适计算环境中的安全认证问题的研究[A];第二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6)——第2届中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06)论文集[C];2006年

2 赵根;王天玉;;整合业务系统、实现信息集中发布[A];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曲珊珊;刘e,

本文编号:602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602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4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