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国债适度负债规模理论——模型特征与非线性模拟

发布时间:2017-08-12 16:16

  本文关键词:国债适度负债规模理论——模型特征与非线性模拟


  更多相关文章: 国债规模 适度负债规模 经济内生增长模型 财政可持续性


【摘要】:各国政府债务风险频发及预警措施匮乏,令国债规模理论的再研究显得迫在眉睫。为此,本文利用经济内生增长理论下的微观解释框架,遵循财政风险预警的思路,获得了国债适度负债规模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考虑资本形成、财政转移支付效应、财政可持续性约束的模型中,存在决定国债适度负债规模的稳定均衡路径。为了进一步获悉理论模型的政策意涵,本文采用系统仿真模拟的方法,验证了理论模型呈现出的非线性"鱼鳍"状态特征。这意味着,满足政府融资需要的国债规模可以随经济波动收敛。同时,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将扩充适度负债规模的容纳能力。换言之,本文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解决世界各国国债规模过大的长效机制,依然是立足于经济增长的带动,而财政紧缩很可能只是应急之策。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关键词】国债规模 适度负债规模 经济内生增长模型 财政可持续性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4ZDB132)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财政学(2015)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青年课题(201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F812.5;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国债规模过大,依然是悬浮在各国财政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08年以后,西方主要债务危机国家的国债规模并没有呈现大幅度削减的迹象。①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却持续增加。2015年,世界银行依据其债务人报告系统(始于1951年)而公布的《国际债务统计》显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叶子荣;制度变迁中的财政收支结构不对称问题研究[J];经济学家;2002年04期

2 林细细;龚六堂;;中国债务的福利损失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3 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02期

4 何代欣;;主权债务适度规模研究[J];世界经济;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林;高安刚;;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我国区域内生增长的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2 李洪亚;;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1978—2005[J];北方经济;2008年12期

3 朱维芳;;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进步贡献的测算——我国制造业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12期

4 吴三忙;;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李声明;陈晓毅;;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6 王云平;;改革以来教育在经济领域中是否存在公平效率的改进[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向波;;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趋势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7期

8 肖光恩;刘秋慧;;湖北省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分析?——基于1978-2007年的统计数据[J];长江论坛;2009年05期

9 叶振宇;叶素云;;东北地区制造业生产率变动分析:1993—2007年[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5期

10 赵志耘;杨朝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解释:1979—2009年[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京同;李峰;;中国地区间互作、人力资本、技术扩散与技术进步[A];中国经济特区研究[C];2008年

2 黄德林;李向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般均衡分析及其政策取向[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付强;;地区行政垄断、技术进步与粗放型经济增长——基于我国1978——2006年技术进步的实证测算[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张庆昌;;工资上涨、出口增加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下降——基于1952—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马甜;;中国电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结构调整对策[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7 施红星;刘思峰;方志耕;;基于同类技术水平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资本和劳动弹性系数测算问题研究[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李稻葵;徐欣;江红平;;超高投资率的福利损失[A];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总第35期)[C];2010年

9 张国富;杜子平;;人力资本约束下地区全要素生产率趋同研究——基于非线性时变单因子模型的实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选编)[C];2013年

10 黄瑞芬;孙兆明;殷克东;;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合理性评价——基于1980~2004年的实证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郭明伟;我国交通运输业要素投入和生产率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吴明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琼;我国货币政策“信贷--成本”渠道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周卫民;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要素[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汉忠;中国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2 房晓丹;土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基于长三角面板数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杨惠惠;云南省州市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刘春燕;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张鹏;交易效率与经济增长质量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王向;分税制下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林成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孙向利;对外贸易与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D];暨南大学;2011年

9 时春红;中国工业和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差异比较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徐骏;以预规制为手段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高培勇;;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进程盘点与走势前瞻[J];财贸经济;2010年01期

2 叶子荣;制度变迁中的财政收支结构不对称问题研究[J];经济学家;2002年04期

3 贾康,赵全厚;国债适度规模与我国国债的现实规模[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4 刘溶沧,马拴友;赤字、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兼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挤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1年02期

5 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6 周佰成,刘艳武,丁志国;国债的现行状况及最优规模分析[J];金融研究;2002年01期

7 贺菊煌;;我国资产的估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08期

8 孔东民;;通货膨胀阻碍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吗?——基于一个门槛回归模型的新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兰屏;;浅谈企业适度负债经营[J];民营科技;2008年10期

2 李放;;企业适度负债经营的利弊及“度”的确定[J];辽宁经济;2013年04期

3 李茜,毕如田,孔令节;对企业适度负债经营的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4 骆永菊;企业适度负债问题探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5 陈丹;高校适度负债的指标分析[J];经济师;2002年10期

6 杨依华;;企业适度负债经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21期

7 王新华;企业适度负债与有效负债问题研究[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张金龙;企业适度负债经营的有效把握[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9 应海儿;试论企业适度负债[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10 张庆,谢望梅;论企业适度负债经营[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本文编号:662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662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7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