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演变分析
本文关键词: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演变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能源消费结构 碳排放 Markov链 影响因素 路径分析
【摘要】: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有效措施。首先分析了能源消费结构演进的内在变动规律,并运用基于OLS估计的Markov链模型预测了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得出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煤炭为主的高碳能源消费比重不断下降,而高效清洁能源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结论;然后通过路径分析方法对节能减排约束下能源消费结构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明确其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一方面,碳排放量约束对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直接影响较大,能源消费量约束、经济发展水平、能源价格和能源禀赋对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起着间接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节能减排会对能源供给和能源利用效率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从而使碳排放约束和能源消费量约束对科技发展水平产生抑制作用。
【作者单位】: 山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能源消费结构 碳排放 Markov链 影响因素 路径分析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3079)(71173141) 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3041015-04)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晋规办字[2011]8号)
【分类号】:F206;F426.2
【正文快照】: 一、引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能源消费需求激增及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凸现。特别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了较高的碳排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不仅危及能源安全,而且导致中国2020年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面临严峻挑战。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林伯强;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生产函数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11期
2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3 赵柳榕;田立新;;西部能源结构的Logistic模型及其预测[J];管理学报;2008年05期
4 赵国浩;郭淑芬;申屠菁;王永光;;基于变权组合预测模型探讨中国煤炭需求(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1年02期
5 杭斌,李景华;马尔可夫转移概率的 OLS 估计——方法与实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93年01期
6 孔锐;储志君;;我国石油需求预测及经济危机下的应对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7 董锋;谭清美;周德群;李晓晖;;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对中国能源消费量的影响——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协整检验两步法的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6期
8 赵国浩;卢晓庆;;煤炭开采综合效益模型及其应用[J];资源科学;2011年10期
9 林伯强;姚昕;刘希颖;;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J];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丽;张前进;;宁夏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2 刘颖;任燕燕;;基于VEC模型的中国CO_2库兹涅茨曲线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胡晓绵;吕新军;;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八个区域的面板模型[J];北方经济;2010年02期
4 李菁;李万明;;基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新疆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20期
5 王永明;;经济增长、环境因素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杨冠琼;;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来自山东的经验证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王清;薛声家;;重组后移动通信市场占有率预测分析——基于马尔可夫链模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王庆年;;石油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一个面板协整理论的应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李永乐;吴群;;中国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阶段性特征研究——协整分析及Granger因果检验[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10 王远;王义琛;周婧;王芳;朱晓东;陆根法;;铜陵市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军;涂俊;;发展低碳经济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天津市经济增长与产业能源消费实证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贾小玫;向波;袁凤华;;陕西省城镇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协整分析[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军;;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教育、健康与农民收入增长——来自转型期湖北农村的证据[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李永乐;吴群;;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协整分析及其Granger因果检验[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迪;聂锐;龙如银;;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调整及其节能减排效应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渠慎宁;郭朝先;;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8 纪玉山;赵洪亮;;中国在国际碳博弈中的立场解析[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9 周葵;戴小文;;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研究[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10 宋德勇;王萱;;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的碳排放阶段划分与国际经验启示[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国际油价波动冲击的缓冲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伯松;中国风电产业融资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迟本坤;低碳经济视角下新能源CDM项目的国际合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吴明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徐文文;绿色电力发展的法律机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10 彭远新;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多尺度分析和反演[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薪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喻毅;湖南省电力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宋兴达;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以及能源效率问题的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李剑春;我国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梁根琴;中国能源消费对工业品出厂价冲击的实证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黄娑;江苏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李红;基于非径向DEA方法的江苏FEEEP协调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马精华;地市电力景气指数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瑞军;中国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2 尹宗成;丁日佳;江激宇;;FDI、人力资本、R&D与中国能源效率[J];财贸经济;2008年09期
3 杨晓龙,刘希宋;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我国石油供给预测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谢开贵,周家启;组合预测模型的回归分析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5 马超群,储慧斌,李科,周四清;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与误差校正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2004年10期
6 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范英,张九天;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2004年12期
7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8 钱学文;;中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J];国际观察;2008年01期
9 许荣胜;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我国石油消费需求预测研究[J];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04期
10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丽峰;中国能源供求预测模型及发展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丁子信;中国能源矿产开发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莹;安全生产监管博弈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宪国;俞增盛;;上海市能源消费结构及调整规划探讨[J];上海节能;2002年05期
2 杨宏林,田立新;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多角度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04年09期
3 杜杰慧;;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能源消费结构分析[J];学术交流;2008年12期
4 田志勇;关忠良;王思强;;能源消费结构分析的熵应用研究[J];中国能源;2008年10期
5 马晓微;;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演进特征[J];中国能源;2008年10期
6 ;广东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清洁能源渐唱主角[J];广东经济;2009年10期
7 石晓妹;张燕;;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及其环境效益实证研究[J];河南科学;2010年08期
8 ;2010年世界各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J];中外能源;2011年S1期
9 周江;李颖嘉;;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J];求索;2011年12期
10 范德成;王韶华;张伟;;低碳经济目标下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钟杰青;;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与减少煤烟污染对策之探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耿喜梅;;北京市建设低碳城市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关系探析——以1978—2010年为研究对象[A];2012城市国际化论坛——世界城市:规律、趋势与战略选择论文集[C];2012年
3 王迪;聂锐;龙如银;;能源消费结构的战略调整及其节能减排效应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王宁;湛必云;刘辉;;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能源消费结构预测[A];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黄晓芳;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路径[N];光明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张一鸣;能源消费结构错位拖累产业转型[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邓琴 通讯员 刘德俊;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N];韶关日报;2009年
4 蒋悦音;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存隐忧[N];中国工业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张超义;减少煤炭使用量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N];国家电网报;2014年
6 见习记者 阙燕梅;国内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提速[N];期货日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刘文波;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N];人民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郭惠 姚雷;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提高用电比重[N];国家电网报;2013年
9 自治区政府研究室 吕继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N];宁夏日报;2014年
10 致公党市委副主委 刘晓光;加速结构调整 促进节能降耗[N];抚顺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郝新东;中美能源消费结构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2 杭雷鸣;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均超;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洪晓芸;海南省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阶段特征及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D];长江大学;2012年
3 马贤麟;经济增长进程中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政策创新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4 夏薪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米倩倩;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0年
6 曾红;长沙市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延庆;中国农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8 秦闻笛;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马红燕;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转移的Markov链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10 顿楠;内蒙古能源消费结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67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667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