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甘肃省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

发布时间:2017-09-05 14:15

  本文关键词:甘肃省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城市化 土地集约利用 耦合协调度 甘肃


【摘要】:土地集约利用能够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而城市化水平又影响着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两者的耦合协调程度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甘肃省12个地级市进行实证研究,构建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评价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且利用地理空间分析工具进行空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市已经从拮抗期过渡到磨合期,但是还没有进入协调期,说明甘肃省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还未完全达到完全协调发展的程度;甘肃省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普遍较低,从2003年开始呈现出逐年扩张的趋势。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城市化 土地集约利用 耦合协调度 甘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33)
【分类号】:F299.27;F301.2
【正文快照】: 1引言“城市化”(Urbanization)一词首先由西班牙工程师Serda于1867年使用,并随着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而风行[1]。中国学者立足于中国国情,赋予“城市化”的概念中国特色。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较为明显,城市化进程加快。《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郭文强;安裕伦;刘世曦;;基于变异系数法的贵州省石漠化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2 王雨晴;宋戈;;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案例研究[J];地理科学;2006年06期

3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4 孜比布拉·司马义;苏力叶·木沙江;帕夏古·阿不来提;;阿克苏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协调度评析[J];地理研究;2011年03期

5 刘浩;张毅;郑文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以环渤海地区城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10期

6 刘耀林;李纪伟;侯贺平;刘艳芳;;湖北省城乡建设用地城镇化率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14年01期

7 黄木易;程志光;;区域城市化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年02期

8 席娟;张毅;杨小强;;陕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9 郭施宏;王富喜;;山东省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剑;魏雅丽;王立国;喻光明;;区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2 谢贤健;;沱江流域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其时空演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3 陈磊山;;连云港市快速城市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4 黎诚;缑武龙;吴茗华;胡月明;张伟;贾正雷;杨志才;;广东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评价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4期

5 陈健;查良松;黄艳妮;祝凤霞;;安徽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6 杨宇;张小雷;雷军;;塔里木河流域城镇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J];冰川冻土;2009年04期

7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塔里木盆地县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模式及调控对策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5期

8 周建波;王小燕;;城市品牌经济与市场环境耦合状态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12期

9 金少芸;丁刚;程娟;;我国东北地区城镇化与节约型社会建设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度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单菁菁;;资源环境视野下的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基于模糊数学的南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鲁春阳;文枫;杨庆媛;张鹏飞;藏波;;基于改进TOPSIS法的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以重庆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3 陈松林;戴菲;;福建省土地利用效益动态变化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5 王亚力;彭保发;;新世纪中国四大区域城市化进程及其综合效益的对比分析[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金巨刚;周生路;;主体功能区土地协调性空间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庆媛;杨华均;冯应斌;董世琳;信桂新;孙小群;;重庆市土地整理项目空间配置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宋松;;基于PCA的南京城市土地发展能力变迁研究[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藏波;杨庆媛;王成;鲁春阳;;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绩效评价——以重庆市为例[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周为吉;刘敬贤;;广东省恩平市土地整治问题与对策研究[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王亚力;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生态型城市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韩璐;基于数据挖掘的土地利用决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德生;重庆市渝北区地表景观格局时空演化及生态环境响应[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6 甘琳;PPP模式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韦薇;县域城乡一体化与景观格局演变相关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张杰;新疆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9 孙慧宗;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毕琳;我国城市化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付宽;城市化进程中大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澜涛;辽宁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影响因素 利用效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殷倩;海洋污染模拟与控制决策支持系统建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许媛;西安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与效益的关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郭宏斌;厦门城市生态功能网络构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戴菲;福建省土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变异特征及障碍因子诊断[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文梅;福州市开发区与城市结构演化关系及协同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尚晓丽;支线机场经营与旅游产业发展耦合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10 汤海弋;广东省紫金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文强;安裕伦;刘世曦;;基于变异系数法的贵州省石漠化驱动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2 马英,闫富宏,万瑜,张凤菊,叶伟胜;“偶联”“偶合”“耦合”辨析[J];编辑学报;2005年03期

3 李月辉,胡志斌,肖笃宁,仲夏;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以沈阳市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2期

4 李江,郭庆胜;基于信息熵的城市用地结构动态演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5期

5 李金昌;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计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6年09期

6 刘洁泓;;城市化内涵综述[J];理论参考;2010年02期

7 赵旭;吴孟;;区域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基于全国30个省区市的比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6期

8 武京涛;涂建军;阎晓;周艳;;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8期

9 李植斌;一种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方法[J];城市规划;2000年08期

10 汪军;赵民;李新阳;;我国规划建设用地新标准制定的思路探讨[J];城市规划;2012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岚;新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水祥;;加强土地集约利用 推进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产市场;2006年04期

2 翟文侠;黄贤金;张强;周峰;马其芳;钟太洋;;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以江苏省典型开发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6年02期

3 吴郁玲;曲福田;冯忠垒;;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08期

4 黄娟;刁承泰;;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重庆江津市小城镇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年03期

5 杨传俊;刘秀华;;三峡库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陈志强;曹蕾;邱道持;;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J];经济地理;2006年S1期

7 聂尊贤;周志跃;;重庆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动态变异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8 周志跃;;重庆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动态变异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06期

9 潘涛;杨传俊;罗颖;郭艳;王涛;;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重庆市丰都县为例[J];江西科学;2008年01期

10 邵晓梅;王静;;小城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蕾;邱道持;田水松;;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2 邱鹏飞;雍国玮;罗永刚;吴宁;申京诗;;城市化进程中四川省土地集约利用的探索与实践[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3 吴荣钱;;彻底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聂燕军;任春艳;;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咨询服务[A];房地产咨询论文集[C];2011年

5 程龙;董捷;;基于全排列多边形综合图示指标法的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6 孔凡文;;土地集约利用内涵演变与评价[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陈金武;;城市成片开发土地集约利用的探索——温州市车站大道开发建设为例[A];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与土地使用管制——'98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王帆飞;;论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土地节约利用——2006中国科协年会12专题分会场第4单元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王帆飞;;论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谭春玉;;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进程[A];新世纪土地问题研究[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 石忆邵;土地集约利用再思考[N];东方早报;2013年

2 通讯员孙静;奎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N];伊犁日报(汉);2011年

3 白云升 幸强国;“小城镇大战略”中的土地集约利用[N];光明日报;2000年

4 陈金艳 丁蔚文;启东出台土地集约利用新举措[N];新华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李忠卿;无锡土地集约利用[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6 王兴邦;实施土地集约利用战略[N];营口日报;2006年

7 顾迅建 杨应奇 丁蔚文;切实加强土地集约利用[N];新华日报;2004年

8 孟华 张涛 张梁;国家级开发区面临新苦恼[N];国际商报;2005年

9 陈勇;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N];四川日报;2004年

10 记者 薛林 通讯员 王伟;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N];泰州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顾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王长坤;基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刘玲;功能平衡目标下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吴苓;城市近郊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5 宗毅;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王广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其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志涛;基于GeoMedia Professional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2 张莹;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严菲;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4 赵曼;武汉城市圈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贺仲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关冰;重庆主城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冉;岳阳县荣家湾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8 王宝清;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张骥;重庆市九龙坡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胡昕华;杭州上城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98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798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2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