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乡城转移、城市化模式选择对异质性减贫效应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贫困乡城转移、城市化模式选择对异质性减贫效应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贫困减缓 城市化 劳动力流动 动态面板 空间计量
【摘要】:在贫困乡城转移的背景下,构建理论模型将城市化的减贫效应分解为集聚效应、收入效应和转移效应,对城市化减贫效应的三种机制进行了分解,然后基于199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方法依次实证检验了城市化整体对城乡减贫的影响、核心城市和二级城镇减贫效应的异质表现,以及不同城市化模式对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的不同影响,并利用不同贫困测度指标,分东、西部样本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我国各省区的总体贫困和城乡贫困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特征,且随着贫困的乡城流动,空间相关性趋于增强。城市化对贫困减缓具有显著积极影响,但不同城市化模式对城乡减贫的影响存在异质效应。城市化影响农村贫困的主要机制是通过集聚外部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实现减贫,因此核心城市对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减贫效果更为显著。而二级城镇对东部地区,尤其是对东部城市地区充当了贫困人口的"就业避风港",二级城镇的减贫影响更大。因此,在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时,应充分考虑城市化对不同收入群体的异质影响,以及不同城市化模式对城乡贫困的差别作用。为了更好地利用城市化的契机实现贫困减缓,需要强调二级城镇对东部地区和城市贫困人群的减贫作用,约束城市化要素集聚给贫困人口带来的公共服务成本提升等负外部性。同时应在西部地区强调核心城市的减贫效果,着力通过放大要素集聚和生产效率提升对贫困人口收入提升的核心作用。并且,由于贫困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未来减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在城乡一体化框架下展开。
【作者单位】: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
【关键词】: 贫困减缓 城市化 劳动力流动 动态面板 空间计量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贫困乡城转移的内生机制与城乡一体化减贫政策研究”(编号:14YJC790021)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四川省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信贷偏离困境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编号:SC14C046) 西南民族大学应用经济学学位点项目(编号:2014XWD-S020101) 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研究项目(编号:CWEER201402)
【分类号】:F299.2;F323.8
【正文快照】: 贫困乡城转移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而产生的贫困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贫困现象,既是区别于城市贫困和乡村贫困的贫困中间地带,又涉及人口统计学特征相对同质的低技能劳动力流动问题。随着城镇化发展体制改革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的持续深入,贫困人口的乡城转移日益凸显,这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年10期
2 单德朋;;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就业能力同步提升研究[J];民族学刊;2013年02期
3 单德朋;;教育效能和结构对西部地区贫困减缓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2年05期
4 师荣蓉;徐璋勇;赵彦嘉;;金融减贫的门槛效应及其实证检验——基于中国西部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元;万广华;刘修岩;许庆;;参与市场与农村贫困:一个微观分析的视角[J];中国经济学;2009年00期
2 高云虹;刘强;;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对城市减贫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1年12期
3 刘畅;;宏观经济政策对中国益贫式增长的影响[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4期
4 胡兵,胡宝娣,赖景生;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对农村贫困变动的影响[J];财经研究;2005年08期
5 阮敬;;我国低收入群体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地区差异研究[J];财经研究;2012年07期
6 张全红;张建华;;全球化与城市贫困: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7年03期
7 张全红;;出口贸易对我国城镇贫困的影响——基于1985—2005年中国数据的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J];财贸研究;2008年03期
8 盛广耀;;城市化模式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7期
9 李石新;奉湘梅;郭丹;;经济增长的贫困变动效应:文献综述[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02期
10 陈银娥;师文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贫困减少的经验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会广;刘忠原;;土地承包权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结合托达罗模型的修正[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石坚;;基于区位理论的城市空间扩展模拟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卢现祥;徐俊武;;公共政策、减贫与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基于1995-2006年中国各省转移支付的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4 国锋;;上海经济增长与城市贫困关系问题研究[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9)[C];2009年
5 韩峰;;基于空间关联效应的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6 袁怀宇;;湖南城镇化水平与发展路径研究[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C];2012年
7 王俊;李佐军;;拥挤效应、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8 邓远建;肖锐;屈志光;陈池波;;“益贫式”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9 夏庆杰;宋丽娜;Simon Appleton;;经济增长与农村反贫困[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3期[C];2010年
10 张茵;万广华;;全球化加剧了城市贫困吗?[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1期(总第23期)[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底偃鹏;发展中国家财政分权对减贫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吴磊;收入分配与金融结构:中国与OECD国家的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陶珍生;我国金融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李存贵;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合作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陶珍生;我国金融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孙慧宗;中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平;制度约束与中国城市规模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高伟娜;垄断性产业的普遍服务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安吉;农业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婷;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城市贫困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2 刘斌;金融发展与西部地区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刘锦;“土地财政”问题研究:成因与治理[D];暨南大学;2011年
4 任婷;经济发展视角下新疆农村贫困问题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5 张铠;收入增长和分配对农村减贫贡献的区域比较[D];湖南大学;2009年
6 卢萃芸;中国亲贫式经济增长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余海波;教育均等化[D];苏州大学;2011年
8 庞清静;大连市金融发展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关联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9 张贺龙;陕西省农村城镇化影响因素及其发展途径分析[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10 李晓羽;中国金融发展水平与收入分配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银娥;师文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贫困减少的经验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张立军;湛泳;;金融发展与降低贫困——基于中国1994~2004年小额信贷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6期
3 王志强,孙刚;中国金融发展规模、结构、效率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4 郭熙保;罗知;;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与减轻贫困——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2期
5 王佐强;;关于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工业园区(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北方经济;2011年13期
6 杜凤莲;孙婧芳;;贫困影响因素与贫困敏感性的实证分析——基于1991-2009的面板数据[J];经济科学;2011年03期
7 唐青生;陈爱华;袁天昂;;云南省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与网点覆盖建设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08期
8 巴曙松;栾雪剑;;农村小额信贷可获得性问题分析与对策[J];经济学家;2009年04期
9 叶初升;刘业飞;高考;;贫困陷阱的微观机制与实证研究述评[J];经济学家;2012年04期
10 王小鲁,夏小林;优化城市规模 推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1999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敏行;论我国城市化模式的战略选择[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凌日平;贫困山区城市化模式研究[J];山西科技;2001年03期
3 姚士谋;温州未来城市化模式的选择[J];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01期
4 李其荣;;多元化:21世纪中国城市化模式[J];宁波经济;2001年03期
5 《厦门城市化模式研究》课题组;厦门城市化模式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3期
6 方和荣;沿海地区城市化模式比较分析[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4年01期
7 黄金辉,程治中;构建以大都市圈为主导的中国城市化模式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4年02期
8 刘尧;农村城市化模式选择[J];科学决策;2004年07期
9 向春玲;我国西部农村城市化模式探讨[J];理论前沿;2004年14期
10 边璐;大西北农村城市化模式思考[J];经济前沿;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云刚;殷冠文;;地方政府主导的土建城市化模式——鹤壁的案例研究[A];变迁中的中国城市治理[C];2013年
2 李莉;;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模式选择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魏峰群;;基于SEE-SWOT态势分析法的CRD城市化模式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相铎;李诚固;;东北地区城市化推进模式的比较分析[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治河;美国的主流城市化模式正是中国所要避免的[N];文汇报;2013年
2 东方早报 石剑峰;中国不要学习美国的城市化模式[N];东方早报;2013年
3 冯云廷;城乡统筹视野中的城市化模式变革[N];长江日报;2005年
4 建设部副部长 仇保兴;节能,从选择城市化模式开始[N];中国建设报;2004年
5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能源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管清友;能源——交通体系变化下的城市化模式[N];消费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逸吟 采写;解决农民工就业难应改变“一头沉”城市化模式[N];光明日报;2009年
7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郑风田;“要地不要人”的城市化模式应该终结[N];农民日报;2011年
8 孙玉波;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城市化模式决定能耗高低[N];中华建筑报;2004年
9 金岩石;亚洲的城市化模式与中国选择[N];证券时报;2010年
10 记者 袁蓉君;中外专家:“成都城市化模式”可为全球借鉴[N];金融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英;城市化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2 段晋苑;移民限制、人口城乡迁移与城市化模式[D];暨南大学;2010年
3 邵峰;转型时期山东沿海农村城市化模式及整合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汪冬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玉莹;城乡统筹的城市化模式探索[D];兰州大学;2010年
2 毛丽芹;中国西部特色城市化模式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里平;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原因分析与城市化模式的选择[D];苏州大学;2006年
4 邢天;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城市化模式的选择[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5 赵雪梅;基于产业集聚的东莞城市化模式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魏珊珊;城市化不同模式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磊磊;兵地共建的城市化模式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9年
8 杜兆e,
本文编号:8198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81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