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绿洲灌区农户对循环农业工程的行为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河西绿洲灌区农户对循环农业工程的行为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以河西绿洲灌区为例,从农户行为角度出发,采用主成分分析和OLS回归模型探讨了农户对循环农业工程的行为响应机制。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样本农户对循环农业工程的响应较明显,农户间的响应程度差异较小。农户的年龄、文化程度、兼业情况、劳动力数、耕地面积、地理区位、信息获取能力和周围人参与循环农业的比例对循环农业的行为响应呈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农户对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度及其运销能力对循环农业的行为响应呈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发展循环农业不仅要关注农户层面,还应综合考虑其它多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等软条件。保障耕地面积不减少,实现循环农业要求的规模经济效应,会使农户更加积极的采用环保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对循环农业作出行为响应。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循环农业 农户行为 影响因素 河西绿洲灌区
【基金】:"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2012BAD14B10)资助
【分类号】:F323.6;F323.22;F224
【正文快照】: 农业作为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直接利用的基础性产业,在该领域内推动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废物处理资源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并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选;王云;;西北农村实施“六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7期
2 周颖;尹昌斌;;我国东部地区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探析与路径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年04期
3 陈诗波;;循环农业产出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与湖北省农户调研实证[J];农业技术经济;2009年05期
4 任妙丹;王生林;;河西走廊循环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05期
5 杨苑苗;窦学诚;;基于空间层面的循环农业模式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6 王亚静;陈诗波;毕于运;唐华俊;;基于农户视角的循环农业外部环境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年05期
7 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8 李文;马友华;夏蕾;汪保根;张承祥;尹昌斌;姜洪智;;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典型案例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年06期
9 陈诗波;王亚静;樊丹;;基于农户视角的乡村清洁工程建设实践分析——来自湖北省的微观实证[J];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04期
10 邢美华;张俊飚;黄光体;;未参与循环农业农户的环保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晋、鄂两省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诗波;循环农业主体行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树文;;发展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及主要模式[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3期
2 夏蕾;马友华;栾敬东;;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王厚全;刘巍;;简析信息技术在循环农业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4 侯博;阳检;吴林海;;农药残留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及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知与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5 和献中;王世金;;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6 肖忠海;;绿色消费视角下的循环农业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7 程江华;陈辉;闫晓明;陈国建;朱鸿杰;何成芳;;皖南山区新的循环农业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8 余霜;李光;;作物遗传育种视野下的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9 徐琪;;江苏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与创新[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0期
10 侯博;;茶农对农药残留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浙江安吉的调研数据[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邓启明;黄祖辉;;两岸循环型农业之发展比较与交流合作[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张丹;王宁;姚翔;;依托农村经济发展 整治农村环境问题[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3 葛体达;黄丹枫;宋世威;陈恩桃;王澍;;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生产——未来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产业导向[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陈红兵;卢进登;赵丽娅;李兆华;;循环农业的由来及发展现状[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5 魏丹;曹明宏;;对湖北省发展循环农业问题的一些思考[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6 邓启明;黄祖辉;黄跃东;刘荣章;;试论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模式及其支撑体系[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王厚全;刘巍;;信息技术在循环农业中的作用简析[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李鹏;张俊飚;;资源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绩效及区域差异问题的实证研究——以农户基质化为例[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李鹏;张俊飚;颜廷武;;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参与主体的合作博弈及协同创新绩效研究——基于DEA-HR模型的16省农业废弃物基质化数据验证[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章)[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倩;循环农业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翟绪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曹斌;两型农业发展状况及其生产效率的评价[D];中南大学;2011年
4 霍生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中生态农民的培育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5 高雪松;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物流能流分析及功能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6 徐卫涛;循环农业中的农户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魏百刚;都市循环农业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张立超;中国循环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9 蔡荣;合作社内部交易合约安排及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10 陈红;循环型农业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杰;湖北省“两型”农业发展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周海川;基于能值分析的循环农业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夏蕾;中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与保障措施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4 刘玉琴;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侯博;农户对农药残留认知的影响因素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仲小瑾;循环农业模式设计与系统运行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汤丽斌;福建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邱珊鸿;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福建省农业可持续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燕荣;双孢蘑菇高效栽培及其对秸秆生物降解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10 崔筱曼;农村经合组织合作效率检验与发展策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锡金;刘炳福;李爱海;李淑庆;;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对策建议[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2 尹逊敦,刘欣;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10期
3 胡云乔;洛克和卢梭的契约政府理论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4 卢岚;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科技进步[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张金萍;张金环;;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主体角色定位与角色转换[J];商业研究;2006年06期
6 林凌;;谁来代表农民的利益[J];中国城市经济;2003年10期
7 王怡;一把火怎么烧:钞票、国旗和秸秆[J];银行家;2002年06期
8 张Z,
本文编号:872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872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