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性质、内部控制与在职消费的相关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股权性质、内部控制与在职消费的相关关系研究 出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2012年末,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对党政领导进行廉政教育,并同时开展“打虎拍蝇”行动,这一系列举动大快人心,人民群众不禁拍手称赞。随着一些官员的贪污受贿案件的审查,很多企业的高管人员也被牵涉其中,而且很多企业的高管不断出入高级场所,享受高档消费品的事件的不断爆出,引发了很多人对企业高管的职务消费的新思考。党政领导有中央进行查办,那企业的高管的职务消费该怎么抑制呢?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选取了2010-2014年沪深两市主板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内部控制对在职消费的抑制效果,并引入了股权性质。首先通过相关的研究综述确定自己的研究视角,并对委托——代理理论、管理层权力理论进行阐述,然后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研究和理论,理清股权制度、内部控制和在职消费的影响机理。此外,在明确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最后通过研究设计,确定研究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要明显比非国有企业要好,非国有企业的在职消费水平要高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因股权性质的差别,内部控制对在职消费的抑制效果也不相同,非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对在职消费的抑制效果更好。同时,很多对在职消费的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也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例如对国有企业来说,对高管进行薪酬激励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对非国有企业来说,股权激励的效果更为明显。同样,监事会的规模和持股对非国有企业来说更有效,而对国有企业来说并不适用。此外,股权集中度在对内部控制和在职消费的影响中,两类公司的结果则有一致的表现,都表现为股权集中度与在职消费负相关等等。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从在职消费信息披露、在职消费规范、薪酬和激励制度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Abstract]:At the end of 2012,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ntroduced the eight provisions, six ban, for anti-corruption education of Party leadership, and carry out the tiger shoot fly action, this series of actions of the people can not help but cheerful, applaud. With some officials of corruption and bribery cases review, many business executives are involved, and many business executives continue to enjoy access to high places, high-end consumer goods events continue to burst, causing a lot of people on the new thinking of executives post consumption. Leaders of central enterpris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executive office consumption how to suppress?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selects the 2010-2014 Shanghai and Shenzhen two city board A shares of non-financial listed companies as research samples,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on-the-job consumption,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ature of equity. Firstly, through the relevant research The review to determine their perspective, and the principal-agent theory, managerial power theory is expounded, and then use the related research and theory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relevant concepts, clarify the ownership system, internal control mechanism and influence on the consumption.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clear influence,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Finally through the research design, determine the research variables, empiric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is better obviously than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on-the-job consumption level must be higher than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no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due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ature of equity,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on-the-job consumption is not the same, the internal control of no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on job consumption inhibition effect is better. At the same time, a lot of impact on job consumption factors results There are inconsistencies. For example, for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executives of salary incentive is a good choice; while the no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equity incentive effect is more obvious. Similarly, more effective supervisory board size and ownership of no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enterprises do not apply to China. In addition, the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l control and on the consumption of the two companies have the same result, show the ownership concentration and on-the-job consumption, negative correlation and so on.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from the consumption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n-the-job consumption standard, put forwar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compensation and incentive design of the system.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275;F83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二省,李爱珍,王水源;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审计[J];财税与会计;2000年05期
2 李建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存在问题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00年01期
3 亓同进;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4 王以荣;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浙江财税与会计;2000年10期
5 束红;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重点与难点[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0年11期
6 梁必文,宫彦冰;浅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0年04期
7 刘桂艳;鲁永雎;;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成因与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0年12期
8 赵洪刚;;浅谈企业内部控制[J];工业会计;2000年12期
9 翟志华;初探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举措[J];财会月刊;2001年08期
10 潘经民;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财会月刊;200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玉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在《2009中国企业内部控制高层论坛》上的发言(代序)[A];2008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09年
2 龚杰;;从内部控制发展史看我国内部控制建设方向[A];2008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09年
3 郑石桥;徐国强;;论融入管理体系中的内部控制设计[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美英;;内部控制实证研究文献回顾[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海林;;试论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企业内部控制[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重庆理工大学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内部控制课题组;李孝林;陈丽蓉;;汉简中的内部控制方法探索——汉代内部控制初步发展论[A];首届内部控制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福琴;张颖;;试论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黄玲玲;;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许金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涵及其建设思路——来自企业治理理论的解析[A];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胡继荣;杜景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经济学分析[A];2002年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专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法律顾问室 厉琳;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浅析[N];安徽经济报;2003年
2 曹文火;内部控制应注意的问题[N];中国财经报;2001年
3 温庆琳;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之我见[N];湖南经济报;2002年
4 黄荣林;对完善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N];湖南经济报;2003年
5 冯均科;从经营者入手强化企业内部控制[N];经济日报;2000年
6 陈义根 左自如;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N];经理日报;2002年
7 淮安市燃料总公司 郭永生;浅谈企业内部控制[N];江苏经济报;2003年
8 贾宝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评价[N];江西日报;2003年
9 卜聪铎;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10 ;期货经纪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N];期货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达;媒体监督、内部控制与审计意见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2 郭军;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3 张敏敏;制造业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4 吴益兵;内部控制鉴证:动机、价值相关性与内控效率[D];复旦大学;2010年
5 王宏;基于国际视野与科学发展的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6 钟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7 张安明;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8 宋京津;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周继军;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者代理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旺峰;内部控制有效性与审计定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忠华;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7年
2 张燕;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与实践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3 宋环环;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孙伟;内部控制演进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
5 徐许慧;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李永峰;内部控制战略性应用问题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08年
7 鲁清仿;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8 赵瑛;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李普玲;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10 王建慧;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660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1366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