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股票论文 >

投行声誉对IPO财务专项自查公司撤单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6 18:27

  本文关键词:投行声誉对IPO财务专项自查公司撤单的影响研究 出处:《复旦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投行声誉 未撤单可能性 IPO盈余管理


【摘要】:资本市场上,投资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投资银行作为市场上的长期参与者,其长期业绩建立起来的声誉,对投行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基于信号理论,发行公司为了向投资者传递公司的财务与经营信息,会选择高声誉的承销商,“借用”承销商的声誉,来减轻新股发行的不确定性、进而提高发行价格。另外,基于认证理论,承销商会将长期建立的声誉视为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为了维护声誉,投资银行可能制定较为严格的标准,审慎地进行尽职调查并监督发行公司的盈利管理行为,为投资者把好关。因此,投行声誉的建立在资本市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资本市场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迅猛的发展,并几经发行制度的改革。随着从国家主导到市场导向化的推进,投资银行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中介机构的角色和地位开始凸显。2013年IPO公司财务专项自查工作,为研究投行声誉在与承销新股的质量发面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样本。本文以2013年IPO财务专项自查所有在审公司为样本,探讨了投行声誉机制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是否已经建立,以及是否能够有效地鉴定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研究结果发现投行声誉与在审公司的未撤单可能性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声誉好的投行承销的公司对其财务信息的质量和真实性更具有信心并提交财务自查报告。同时,在进一步的探讨中发现,投行声誉可以有效地遏制在审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这是投行声誉显著提高在审公司未撤单可能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一点可以用信号理论或者认证理论来阐释。因此,在中国的资本市场,投行作为中介机构的声誉机制基本己经建立。亦即投行作为中介机构,能够有效的减少发行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提高市场效率。这一点对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化发行制度改革、将价值判断和约束力由市场决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IPO市场上的投行声誉机制提供新的证据。
[Abstract]:Capital market, investment banks as intermediaries, in reducing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improve market efficienc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 long-term investment banking market participants, their long-term performance to build a reput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vestment banks. Firstly, based on the signal theory, the issuing company to transfer of financial and business information company to investors, will choose the high reputation of underwriters, "borrow" the reputation of underwriters, to reduce the uncertainty of the IPO, and then raise the issue price. In addi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ertification, the Underwriters will establish long-term reputation as the valuable intangible assets,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 reputation. The investment bank may establish more stringent standards, carefully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the issuing company due diligence, investors for good relations. Therefore, the reputation of investment banks Establishment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in the capital market. China capital market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 years. Since 1990s, Chinese capital market experienced a rapid development, and the reform of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With several from the country leading to market oriented advancement, the role and status of investment banks as intermediaries in the capital market to start highlights.2013 IPO company's financial special self inspection work, to study the reputation of investment banks in relation to the quality of the underwriting Famian, provides a very good sample. Based on the 2013 IPO special self inspection in the trial of all financial companies as a sampl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reputation of investment banks Chinese mechanism has been set up in the capital market, and whether it can effectively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mpany's financi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quality.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reputation of investment banks and between the company's cancellation without possibility is remarkable The relationship shows good reputation; underwriting companies on the financial quality and authenticity of the information has more confidence and submit financial self-examination report. At the same time, found in the further study, the behavior of earnings management can effectively curb the reputation of investment banks in the company, this is the reputation of investment banks increased in an important way of trial the company is not the possibility of cancellation; can use signal theory or certification theory to explain this point. Therefore, Chinese in the capital market, the basic investment banks as intermediaries have the reputation mechanism by which is established. The investment bank as intermediar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issuers and investor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market. One point to China capital market to further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the value judgment and binding by the marke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Chinese IPO market. Provide new evidence of investment bank reputation mechanism.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32.51;F2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华;杨斌;;股权分置改革前后A股IPO初始收益率的比较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0年03期

2 谭泽光;;浅谈同一控制下的业务合并在IPO申报材料中的处理[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年05期

3 吴延坤;;上市前股权激励对公司IPO审核的影响分析[J];产权导刊;2012年06期

4 张倩;;浅析IPO企业上市费用的财务处理[J];现代商业;2012年32期

5 ;普华永道:香港股市2000年IPO创下新高[J];商务周刊;2003年Z1期

6 张帆;;关于IPO股票长期表现不佳的研究[J];经济视角(上);2008年12期

7 袁硕;;通用汽车重新IPO的现实意义[J];现代商业银行;2010年10期

8 张述冠;把IPO当作一场考试[J];互联网周刊;2001年11期

9 曾芒,叶红雨;我国A股IPO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实证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畅言;;第二季度中小企业IPO大行其道[J];资本市场;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周孝华;张小成;杨秀苔;;IPO询价过程中的模糊优化定价方法[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戴新民;费静;;创业板IPO募资投向变更的现状、原因及政策建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2011)论文集[C];2011年

3 金晓斌;吴淑琨;陈代云;;投资银行声誉、IPO质量分布与发行制度创新[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2期(总第20期)[C];2006年

4 郝玉贵;危宝云;;审计师声誉对IPO折价的影响——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善民;陈旭;;创业板IPO偏低定价、公司治理与发行特征——基于中国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比较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司治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6 张剑;;询价制度下询价对象报价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IPO网下申购报价的特征分析[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何华峰;平安保险IPO全球路演[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2 魏璇陆;再融资恢复锁定5月IPO紧随[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3 黄东升 刘振华;IPO开闸一月 投资新股年收益率可达23%[N];经济参考报;2006年

4 FN记者  王妍;债券基金笑迎IPO“归来”[N];金融时报;2006年

5 综合;美股市11月IPO交易额创五年新高[N];上海证券报;2006年

6 记者 刘志良;江苏船企酝酿IPO[N];中国船舶报;2007年

7 早报记者 肖莉;太保IPO昨过会 望年内上市[N];东方早报;2007年

8 谢潞锦;6天8新股 新股IPO“连轴转”[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陈建军;A股IPO战略投资者消遁已半年[N];上海证券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黄蕾;太保H股IPO短期恐难如愿[N];上海证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孙自愿;基于抑价和溢价的IPO初始收益与长期走势问题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朱晖;基于创业板的风险投资IPO市场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3 王鸿;中国创业板IPO发售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潇然;A股与H股IPO长期表现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2 王晓艳;我国上海A股市场IPO长期表现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王琳;询价制、噪声交易对我国IPO首日超额收益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毛亦蓝;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的IPO市场表现影响因素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5 刘鹏;中国承销商声誉与IPO长期弱势相关性分析[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6 孙君宏;中美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IPO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7 李良哲;IPO企业的税务筹划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姜林;我国A股市场IPO股票长期表现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9 李琳;IPO前盈余管理与抑价的相关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10 李小晓;中国企业海外IPO长期绩效及市场联动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889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13889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3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