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高送转”行为动机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高送转 切入点:超额收益 出处:《南京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多年以来送转股一直是我国上市公司所热衷的股利分配方式,尽管有些上市公司进行高送转,是为了向外界投资者传递出公司对业绩持续增长充满信心,同时表明公司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此时高送转有助于公司进行股本扩张,且有助于保持公司良好的形象。但是,部分业绩较差的公司,也采用高送转的热点题材进行股本扩张,在高送转分红方案公告后股价在数日内连续大跌,将众多中小投资者套牢。那么上市公司“高送转”的动机何在呢?这一行情有何特征?如何才能避开“高送转”现金陷阱?投资者又该如何把握一年一度的“高送转”行情?本文试图通过采用事件研究分析方法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法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高送转行为的动机,以2008-2012年沪深两市推出送转方案的上市公司股票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信号传递假说”并不能解释我国中国资本市场上的上市公司的送股和转股的行为,而何涛等(2003)所提出的“价格幻觉假设”在本文中得到了一定的验证:公司进行高送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司市值,而且股价越高的公司越倾向于进行高送转。此外,本文在何涛等(2003)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并发现与之不同的结论:公司的送转股比例与公司的成长性并不显著相关,而且公司的送转股比例与未来的盈利水平显著负相关,本文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多年来公司的高送转行为能够在短期内给公司股价带来了显著的正面效应,这一印象已经深入人心,因此当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预期公司业绩可能会出现下滑时,便利用高送转这一低成本低风险的股利分配方式进行融资套利,以弥补未来业绩下滑带来的股价下跌的损失。因此,研究上市公司高送转行为的动机,不仅可以使投资者更好的了解目前整体上市公司情况,提高投资者的信息甄别能力和警惕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醒监管部门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的监管,从而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此外作为行为金融研究的重要范畴,了解上市公司高送转公告推出前后股票异常收益率变化对理解正确证券市场的运行情况以及投资者的行为偏好很有裨益。
[Abstract]:For many years, transferring shares has been a popular way of dividend distribution for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although some listed companies are making high dividend transfers in order to convey to outside investors their confidence in the sustained growth of their performance. It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company is at a stage of rapid growth, at a time when it helps the company to expand its equity capital and maintain a good image. However, some of the underperforming companies, Also adopt the hot topic of high send turn to carry on equity expansion, share price of share price after announcement of high send turn bonus plan announcement in a few days, will numerous small and medium-sized investor lock up. So what is the motive of "high send turn" of listed company?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market? How to avoid the "high transfer" cash trap? How should investors grasp the annual "high send" marke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udy the motivation of high turnover behavior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by means of event analysis and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aking the stocks of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markets from 2008 to 2012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is found that the signaling hypothesis can not explain the behavior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s capital market. The "price illusion hypothesis" proposed by he Tao et al. (2003) has been verified in this paper: the purpose of the company's high transmission is to improve the company market value, and the higher the stock price, the more inclined companies are to carry out high transmiss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he Tao et al. 2003, this paper makes innovations and finds out different conclusions: the proportion of the company transferring shares is not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growth of the company,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company transferring shares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profit level in the future.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is may be due to the fact that over the years, the company's high turnover behavior has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company's stock price in the short term, and this impression has been deeply rooted in people's minds. Therefore, w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listed company expects the company's performance to decline, it uses the low cost and low risk dividend allocation method to carry out the financing arbitrage. In order to compensate for the loss of the stock price caused by the decline in future performance. Therefore, studying the motivation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high turnover behavior can not only give investor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as a whole, To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vigilance of investors in information screen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remind the regulatory authorities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listed companies, thereby protect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vast number of investors. In addition, as an important area of behavioral finance research, It is beneficial to underst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correct stock market and the behavior preference of investor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high transmission transfer announcement of listed companies.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3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丽萍,黄惠青;我国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障碍[J];辽宁财专学报;2002年06期
2 纪志明;;上市公司成长性的行业特征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2006年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排名[J];资本市场;2007年07期
4 胡月;;山西省上市公司成长性实证分析[J];品牌(理论版);2009年Z3期
5 陈璐娅;;关于金融板块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年03期
6 鄢波;杜勇;阮敏彦;;上市公司成长性与财务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7期
7 徐鹏;;高管关联、母公司股权参与度与子公司成长性——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经验数据[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8 林志扬,黄速建;上市公司与企业存量资产结构调整[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10期
9 黄速建;要重视上市公司在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10 拂晓;;节能降耗产业的先行者——辽宁荣信电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长性分析[J];证券导刊;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军;;股利政策、公司成长性和资源配置:基于大股东掏空的视角[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章卫东;张洪辉;邹斌;孙一凡;;政府干预、大股东资产注入:支持抑或掏空[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蒋义宏;陈辉发;;年报预约披露情况研究——来自2004-2006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7年
4 刘婷;;负债制度阈值对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影响[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第25届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曹廷求;初建学;陈德球;;完善公司治理的路径选择:自主还是强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自查报告的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刘仕煜;王福胜;;再探公司治理及其评价:成本收益视角[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章雁;;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实证研究——基于2009年沪深股市A股经验数据[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震;张鸣;;高管人员报酬与业绩评价指标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对两类上市公司的比较分析[A];公司财务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黄辉;龚丽;;IT类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体系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10 姚明龙;张丹敏;邱雅雯;;中小板上市公司IPO盈余管理问题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计与财务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家华;首先应知所买股票公司是做什么的[N];中国证券报;2007年
2 证券时报记者 张媛媛 胡学文;1401家上市公司如期披露三季报[N];证券时报;2006年
3 华泰证券 孙立平邋郝国梅;掘金业绩高增长公司[N];证券时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刘兴龙;32家公司业绩增长超预期[N];中国证券报;2012年
5 记者 吴黎华 姚玉洁 杨毅沉 沈而默;带病的上市公司[N];经济参考报;2012年
6 齐士扬;注重上市公司品质+成长性[N];证券日报;2004年
7 兴业证券 叶信才;G股公司已成市场“强势群体”[N];中国证券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徐效鸿;期待更多持续增长公司[N];中国证券报;2006年
9 记者 言者;中小板公司盈利能力较佳 增长幅度稍逊[N];中国证券报;2004年
10 商报记者 曾芳;201公司双增长 三行业逞强[N];重庆商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永新;大股东视角下的上市公司现金持有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2 邓建平;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与效率[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3 徐金球;公司治理溢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肖华芳;公司治理对自愿披露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阳浙江;中国上市公司总经理更替模式的影响机制及其效应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金建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成长性[D];浙江大学;2010年
7 官心怡;控股股东的代理问题对公司持续成长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8 潘鸿;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购并的动机和利益转移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9 曾江洪;中小上市公司治理与成长性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刘建勇;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资产注入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61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1561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