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准则实施前后我国资本市场应计异象存在性及成因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7 12:01
本文选题:应计异象 + 会计盈余 ; 参考:《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1970年,Eugene Fama首次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 EMH),为资本市场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在其之后的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均以该理论作为其实证研究的理论前提。但是,在现实的各国资本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市场异象不能被有效市场假说所解释。因此,渐渐的,有学者提出,真实的市场中,是存在各种套利可能的。而应计异象作为资本市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1996年Sloan提出了“应计异象”这一概念,他认为对于未来公司盈余的预测能力,现金流与会计应计不尽相同。现金流与应计项目持续性不同,而投资者往往无法注意到这一点,导致高估应计盈余高的公司,低估应计盈余低的公司,进而出现“应计异象”。于是,盈余的组成部分(现金流和应计)在持续性上的差异就构成了我们研究的基础。1998年Beave提出会计盈余这一概念,时至今日,会计盈余已经成为财务报告中最重要的数据,它是衡量一个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而作为高质量的盈余,其有一重要特性为其必须能够可靠体现企业现存的经济成果和未来的预测经济收益。基于以上两个概念提出,国外学者围绕应计异象进行了各个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存在性及其主要构成、成因、跨国比较等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基本形成了一定研究体系。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成立,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初步建立。二十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国内学者们也开始将目光集中到各类市场异象的研究中。 相较于国外学者,国内学者的研究在早期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对我国资本市场进行研究分析,较多的是基于国外学者的研究思路来验证应计异象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存在性问题。而在近年来,学者们则提出,由于我们资本市场的特殊性,可能会对应计异象造成不同的结果。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新准则的实施对应计异象所造成的影响。由于财务部于2006年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自2007年起,我国上市公司开始启用新会计准则,在新准则中有两大重要变化: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建立了资产负债表观思想。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相较于利润表观,资产负债表观更强调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向,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这一特点。而公允价值变动则具有暂时性,其变动产生的损益并不具有稳定性,因此,当投资者通过财务报表了解公司财务状况时,可能由于无法正确解读相关信息而产生“功能锁定”,仅关注于会计盈余,而不考虑盈余质量和持续性问题,从而导致应计异象的产生。 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主要是为了能够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使其能够更好的为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有效帮助,而新准则是否真正做到了这一点,相较于旧准则是否能够减少投资者的错误估价,其相关研究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实证研究相对于理论研究较为不足。本文将通过对比新旧准则下资本市场应计异象的相关情况来分析新准则实施所带来的影响,同时也可为完善我国会计准则提供更多的思考。 本文选取了2000年至2012年间的沪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主要是出于“中国资本市场受制度变迁的影响较大”的考虑,陆建宇,蒋s,
本文编号:17635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1763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