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股票论文 >

我国国债收益利差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7 12:53
【摘要】: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债收益率利差水平及走势对于预测经济走势的变动有重要意义,而在市场化发展不够完善的国家,国债收益率利差还起不到预测经济的作用。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在成熟与非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债收益率利差的形成机制不同。 尽管我国的国债市场经过二十几年的改革和发展,无论在国债的规模还是市场深度、投资者的参与程度上同以前相比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阶段,国债市场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国债市场规模小,国债发行的市场化程度不够;国债的期限结构不健全,品种比较单一,各期限的国债未能连续的发行;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国债市场处于分割状态,无法构建统一的国债收益曲线;国债的持有者结构不合理;国债市场产品过于简单,缺乏衍生产品。 确定国债收益率利差的市场因素越多,则国债收益率利差的预测能力越强;反之,确定国债收益率利差的市场因素越少,则国债收益率利差的预测能力越弱。因此,要找出我国国债收益率利差走低的真正原因,必须从分析国债收益率利差的影响因素入手。影响我国国债收益率利差走势的因素有很多种,包括市场因素及非市场因素等,其中市场因素包括对未来经济及通货膨胀的预期、国债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货币政策与汇率变化等,非市场因素包括国债市场的结构因素以及国债市场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等。 通过对影响我国国债收益率利差的市场因素以及非市场因素的分析及实证发现,同美国相比,我国国债收益曲线变化规律性不明显,我国国债收益利差与基准利率反向关系不显著,我国通胀水平、货币供应量与国债收益利差的关系同传统理论相悖,国债收益率利差尚不能作为预测经济走势的指标。为此,本文提出政策建议:加大整个债券市场改革的力度,增加债券供给,解决债券市场的供需矛盾;改变人大审批发行额作为国债发行的制度基础,实行国债余额限额制度,以增加短期国债的发行,完善国债的期限结构;加快国债市场的基础建设,促进高流动性、高效率、公平、统一的债券市场的形成;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使国债收益率逐渐成为金融市场中的基准利率。
【图文】:

国债收益率,国债,资讯,美国经济


图2美国1990一2011年10年国债与1年国债收益率差与GDP走势资料来源;Wind资讯从图2可以看出,美国经济GDP走势与10年期国债、1年期国债收益率差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经济由扩张期到收缩期阶段,10年期国债与1年期国债收益率差逐渐减小,国债收益曲线变得较为平坦;经济收缩阶段,国债收益率差逐渐增加,国债收益曲线变得陡峭。国债收益曲线的形状和经济周期的变动有很大的相关性。美国国内很多研究都以这种长短期收益率利差表示的收益曲线的倾斜度来预测经济周期状况,,即长短期利差越大或收益曲线倾斜度越大

国债收益率,利率,资金,贴现率


图3美国联邦资金利率与国债收益率资料来源:Wind资讯如图3所示,2001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以及贴现率先后n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从年初的6.5%降到1.75%,贴现率从6%降至1.25%,这期间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相应出现了下移,短期国债的下降幅度要大于长期国债,10年期以上国债的收益率下降幅度远远小于降息的幅度。进入2008年次贷危机期间,联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24;F81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丽,李金林;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与模型[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2 韩强;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先导利率的选择——论我国国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3 赵亚平;国债基准利率功能与金融资产定价[J];成人高教学刊;2004年02期

4 杨智元;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探析[J];决策借鉴;2000年01期

5 熊鹏,叶宗伟;美元长期利率的现状分析与趋势预测——揭开美元长期利率“背离之谜”[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朱世武,陈健恒;交易所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3年10期

7 唐革榕,朱峰;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变动模式及组合投资策略研究[J];金融研究;2003年11期

8 姚长辉,梁跃军;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1998年08期

9 金斌,江晓东;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构造——基于利率期限结构的实证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谭畅;当前我国中长期国债利率的风险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震;中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179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26179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b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