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股票论文 >

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7 06:45
【摘要】: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了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为了降低代理成本,提升公司业绩,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很多公司纷纷推行了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等形式的股权激励机制,授予管理人员一定数量的公司股权,将其与股东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管理者就会为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而努力工作以便能获取股权增值所带来的收益。2005年4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拉开了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序幕。股票市场的全流通解决了长期以来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利的弊病,为股权激励制度的实施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随着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点)》的颁布以及财会税务等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开始步入正轨。自2010年开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不断增多,相关政策制度日益完善,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发展现状以及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截止2017年12月31日,我国推出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总共有1156家,涉及方案达1827个。从行业来看,股权激励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行业;从激励模式来看,股票期权以及限制性股票最为常用;从股权性质来看,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比达80%以上;从地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浙江省、北京市和江苏省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本文选取2013-2016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经过筛选和处理之后得到662条有效样本数据。首先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四个方面选取10个财务指标,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四个公因子并由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出其表达式,通过权重赋值可以求出综合业绩指标。以综合业绩指标为被解释变量,以股权激励水平即股权激励总数占总股本的比例为解释变量,以机构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公司属性、两职合一、独立董事比例、企业规模等为控制变量,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股权激励水平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股权激励水平越高,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效果越好。并且股权激励模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效应上,股票期权模式相较于限制性股票模式,股权激励水平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正向影响更大。此外,机构持股比例、企业性质以及独立董事比例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具有显著地正向影响,说明机构持股比例高并且独立董事人数占比较高的民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效果倾向于更好。而股权集中度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具有显著地负向影响,即股权越集中反而不利于股权激励计划实施,企业绩效表现倾向越差。为提高股权激励制有效性,本文还提出了详细的政策制度改革措施。第一,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具体包括完善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制度,逐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增加机构投资者的比例,提高资本市场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对违法违规案件的行政处罚力度,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转板制度等等。第二,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具体包括出台职业经理人市场的规章制度,形成约束机制;完善教育体制改革,加快人才培育;鼓励猎头公司的发展,促进高级人才的流动等等。第三,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具体包括完善公司薪酬委员会制度以及独立董事选任制度,建立独立董事专业市场等等;第四,建立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具体包括选取多种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从公司、经营单位和个人层面全面进行业绩评价等等;第五,完善财务税收相关配套制度。具体包括完善股权激励的财务会计制度,增加税收优惠等等。
【图文】:

股权激励,董事会,进度,方案


图1邋2005-2007年股权激励计划推出数量逡逑

股权激励,方案实施,进度


2.{HW)逡逑'vi:逡逑yU会未通过逡逑图2股权激励方案实施进度分布逡逑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差异逡逑业差异逡逑据库统计,2005年到2017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据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总共涉及17行业分类逦公司家数逦所心比例逡逑制造业逦683逦68.3%逡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逦131逦13.1%逡逑房地产业逦38逦3.8%逡逑发和零售业逦32逦3.2%逡逑建筑业逦27逦2.7%逡逑究和技术服务类逦16逦1.6%逡逑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逦14逦1.4%逡逑和商务服务业逦12逦1.2%逡逑、体育和娱乐业逦10逦1%逡逑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逦8逦0.8%逡逑输、仓储和邮政业逦8逦0.8%逡逑林、牧、浈业逦6逦0.6%逡逑采矿业逦6逦0.6%逡逑生和社会工作逦4逦0.4%逡逑综合逦3逦0.3%逡逑15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832.51;F272.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黄桂田;张悦;;企业改革30年:管理层激励效应——基于上市公司的样本分析[J];金融研究;2008年12期

2 刘永春;赵亮;;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8期

3 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年02期

4 胡阳;刘志远;任美琴;;设计有效的经营者持股激励机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05期

5 李维安;李汉军;;股权结构、高管持股与公司绩效——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05期

6 刘国亮,王加胜;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激励制度及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年05期

7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年03期



本文编号:26419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26419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3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