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7 05:30
【摘要】:上市公司的关联方交易是世界各国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有着积极的一面,也有着消极的一面。通常具有消极意义的关联方交易被定义为非公允关联交易,大股东们利用非公允的交易价格进行利润操纵,满足不合理的交易动机,损害了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侵占了中小股东的利益,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质量。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大股东治理的问题突出,外部监管不力等因素是非公允关联交易有存在的土壤。因而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出发,研究非公允关联交易问题,提出治理思路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特征、非公允关联交易的产生背景及产生动机等的基础上,详尽描述了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现状,现状分析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发生状况呈现增加的趋势且关联方交易的方式变得更加迂回和隐蔽。接着以关联方交易与公司价值的关系以及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等对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影响作为考察对象,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关联方交易的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证上的深入探讨。 本文根据对相关文献和理论的归纳总结提出六个假设,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股权特征和董事会特征对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影响,而董事会特征具体又分为董事会的独立性和董事会的专业性这两个方面。实证结果显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最终控制人为’国有控股的情况下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发生规模越大;股权制衡度越好,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发生规模越小;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抑制非公允关联交易发生的效果越好;而独立董事并没有发挥预期的监督作用,非但没能减少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发生,反倒促进了这种不良交易行为的发生。最后本文在分析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公司股权结构、完善独立董事机制、强化对经营者的监督及健全相关法制建设的政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75;F832.51;F224
本文编号:2731386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75;F832.51;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鸣,项小海;上市公司配股资金使用有效性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马金海;唐德祥;刘畅;;关联交易的诱因、危害及对策——《关于进一步规范股票首次发行上市有关工作的通知》的再认识[J];商场现代化;2007年14期
3 涂蔚;白玫;;非公允关联交易及其治理问题[J];社会科学家;2005年S1期
4 郭思永;;关联交易、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5 封思贤;独立董事制度对关联交易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年03期
6 张晓毅;周建龙;;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非公允性及其治理[J];商业时代;2006年33期
7 彭俊;于雯雯;;香港与大陆上市公司非公允关联交易比较[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本文编号:2731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2731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