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股票论文 >

中概股退市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19 20:43
【摘要】:中国概念股自上世纪90年代登陆美国资本市场以来,经历过21世纪前十年的高速增长时期,也经历过2010年到2013年间遭遇财务造假质疑、站在舆论风口浪尖倍受口诛笔伐的严冬期。而近来(2013年底及以后),随着优质中国企业如阿里巴巴、京东成功的赴美上市,中概股在美国的发展迎来新的时期:即不同于21世纪初以企业上市为主而退市少、2010到2013年间以企业被动退市黯然离场为主而上市少的新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中概股的私有化退市开始和中概股的上市一样成为常态。尽管如此,企业的私有化退市受到的关注仍然偏少,这可能导致资本市场对中概股私有化缺乏全面准确的认识,对中概股和市场本身的发展都存在不利影响。本文以宣布私有化的中概股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基于描述性统计量的数据对比分析和基于Logit模型的定量分析识别企业做出私有化决策的内在机理。本文使用基于描述性统计量的数据对比分析考察了宣布私有化企业与未宣布私有化企业在估值、代理成本、交易成本、宏观环境和趋势因素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初步识别出宣布私有化企业的一些特征。本文进而运用Logit模型对影响企业私有化决策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并发现企业经调整的自由现金流与企业私有化的可能性正相关,企业的规模与企业私有化的可能性负相关,中美市场的市盈率差异、增长差异与私有化的可能性正相关,而企业所有者权益增长与企业销售增长的比值与私有化的可能性负相关。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果对投资者该如何对待中概股退市、中概股企业该如何做出私有化决策和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该如何改进提出相关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F831.51
【图文】:

退市,公司退市,史玉柱,公司


图 1.1 宣布私有化企业数(月)Fig. 1.1 Quantity of Delisting Firms(Monthly)从图 1.1 可以看出,仅 2015 年便有 24 只中概股宣布私有化退市,其中单 2 6 月就有 13 只中概股宣布私有化,而 2016 年上半年也有 7 只中概股宣布私,相比 2014 年的两例,当时“新的一波退市潮”的说法并不夸张。但 2016半年直至 2017 年 4 月都没有公司宣布私有化,其中主要的原因或有两点:一 2016 年,“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被从“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正式删。而这是许多赴国外上市中国公司的大股东、董事会成员所一直呼吁建立的(人的史玉柱);二是证监会对“暂缓中概股回归”作出表态,称高度关注境市场的明显价差和壳资源炒作。同时史上最严“借壳新归”于 2016 年 6 月推致中概股公司退市后想借壳回归国内主板市场难度大增。当时许多已宣布私的公司纷纷宣布放弃或暂缓私有化,就本文研究样本选取时期(2013 年 11 月017 年 6 月)而言,所有宣布放弃私有化的公司都是在 2016 年 6 月及后续的几中宣布其放弃私有化的决定的。就此,当时的评论认为,这一波私有化退市

指数,美国,退市


图 1.2 标普美国中概股 50 指数Fig. 1.2 S&P U.S. Listed China 50第三阶段,退市潮出现(2010 年到 2013 年)。在这段时期中,在美上市中司大量退市,而原本打算赴美上市的公司不是推迟就是取消其上市计划。对010 年的 64 家中国公司赴美上市,2011 年仅 13 家中国公司赴美上市,而宣布化退市的却多达 22 家。其主要原因在于机构做空和财务造假导致公众失去对股的信任,同时许多中国公司陷入诉讼风波,公司为了成本等方面考虑,被市。第四阶段是上市与退市常态化的新时期(2013 年末至今),这段时期虽有里、京东等巨型的明星企业赴美上市,创下 IPO 记录,但也有诸多耳熟能详司宣布退市。在 2010-2013 的严冬中,许多自身有较严重问题的公司已经退市由于国内 IPO 新常态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多重利好因素的吸引,再加上众传媒这样的先例的激励(2013 年 4 月退市时市值 35 亿美元,2015 年 12 月回归 A 股市值近 2000 亿人民币,私有化退市回国再上市后其市值差不多番了

架构图,架构


图 1.3 VIE 架构搭建图Fig. 1.3 Construction of VIE StructureVIE 架构对于企业规避政府对某些行业采取的外商禁止或限制进入规定有重要意义,但随着公司的退市,VIE 架构固有的风险如协议安排风险、协议利润转让风险等开始凸显,故企业退市需拆除该架构。VIE架构拆解流程为:步骤1.将WFOE变更为内资企业,该过程往往需要引入新投资者。步骤 2.上市主体公司 B 回购股票,VC、PE、外国投资者退出。步骤 3.解除 WFOE 与境内公司的相关协议。步骤 4.注销无用企业。解除 VIE 后最终结构如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祝继高;端杨;李鑫;;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研究:动机与经济后果[J];财经研究;2015年04期

2 祝继高;隋津;汤谷良;;上市公司为什么要退市——基于盛大互动和阿里巴巴的案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01期

3 余波;;境外中概股危机:背景、成因与影响[J];证券市场导报;2013年01期

4 余波;;中国概念股信任危机的四大成因[J];当代经济;2012年23期

5 周煊;申星;;中国企业海外退市思考:进退之间的徘徊[J];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04期

6 叶伟;;中国公司在美上市私有化问题解析[J];国际商务财会;2012年07期

7 杨敏;欧阳宗书;叶康涛;杜美杰;;在美上市中国概念股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2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轶群;中概股私有化退市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629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27629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b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