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股票论文 >

不同情景下碳排放初始配额对区域协同减排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0 13:20
【摘要】:低碳经济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共识,然而日益增长的碳排放逐渐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最大阻碍,这也将成为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占比最大,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阶段差异明显,亟需建立新的减排模式,因此促进区域协同减排发展刻不容缓。目前碳交易机理在理论上被认为最有效的实现减排目标的市场调控机理,我国在2017年底正式启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然而,就目前的实施情况而言,我国碳交易市场处于早期阶段、系统发展缓慢,实施效果不容乐观。作为碳市场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碳排放初始配额分配机理问题尚不明确。因此,科学合理的分配初始碳配额,准确把握碳排放初始配额分配下区域协同减排机理、提高协同减排水平是实现区域碳减排目标、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设置不同碳排放初始配额情景进行模拟仿真,以探究碳排放初始配额分配对区域协同减排系统的影响,以期找到一种能促进区域协同减排发展的最合适有效的初始碳配额方案。首先,以系统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区域协同减排系统动力学模型以明确区域协同减排系统的影响因素,选取基准线法测算不同标准下的区域初始碳配额,然后将初始碳配额引入系统动力学模型中,分析在其影响下区域协同减排系统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其次,从系统演化角度出发,在提炼区域协同减排系统内涵及分析自组织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区域协同减排比较优势、区域协同减排联系、区域协同减排努力程度三个状态变量建立区域协同减排系统演化的哈肯模型,提炼驱动区域协同减排系统演化的内在机理。再次,在识别区域协同减排系统序参量的基础上,测算不同初始碳配额情景下区域协同减排水平,探究不同初始碳配额对区域协同减排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基础情景下区域协同减排系统演化序参量是区域协同减排联系。区域协同减排联系与区域协同减排比较优势之间尚未形成协同效应;碳排放初始碳配额情景下,区域协同减排比较优势成为驱动系统演化的序参量,区域协同减排比较优势与减排努力程度之间已经形成协同效应。(2)区域协同减排联系对区域协同减排比较优势呈正向影响,但协同减排比较优势对协同减排联系没有积极作用,且系统发展进程缓慢。初始碳配额情景下区域协同减排比较优势与减排努力程度之间对彼此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3)基础情景下出现“东部中部西部”的发展格局。碳排放初始配额情景下,区域协同减排发展格局转变为“东部西部中部”。从演化趋势来看,势函数曲线由“W”型变为“M”型,无碳配额情境下区域协同减排系统演化在Rr=±11192.69处取得最小值,系统发展稳定;在碳配额情景下系统演化只有极大值,系统可能因区域协同减排优势的轻微波动就发生突变,发展极不稳定,但碳配额增加使不稳定状态得到缓解。(4)无碳配额情境下,区域协同减排水平得分值普遍较低,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差距明显。碳排放初始配额政策下,区域协同减排水平得分值均有较大程度提升,且东中西部地区协同发展差距缩小,东部地区先发优势略有减弱,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明显。(5)无碳配额情景下区域协同减排不断发展但进程缓慢,碳排放初始配额分配对区域协同减排系统发展产生差异性影响,20%基准线的碳排放初始配额更加合理,更能促进区域协同减排发展进程。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832.5;X196
【图文】:

技术路线图,政策建议,碳排放,配额


江 苏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平的影响,探索促进区域协同减排发展的碳排放初始配额政策,并针对提高我国区域协同减排水平做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六章,总结与展望。本章在理论分析及综合测算的基础上对全文的结论进行总结,并在以有分析的不足及结论上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1.4.2 技术路线基于上述研究内容,绘制本文的技术路线图如下图 1.1 所示:

框架图,框架图,系统结构,区域


系统涉及 GDP、产业结构、减排等多种因素。因此区域协同减排系统的结构框架如图3.1 所示。图 3.1 区域协同减排系统结构框架图Fig 3.1 Regional Synergistic Emission Reduction System Structure Framework区域协同减排系统通过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运作,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高质量协同发展,然而,本文假设区域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碳排放严格等于国家分配的

回路图,动力学模型,区域,配额


TIFAYCVAECVAECTZYCTZCEJPTZECVAZLTZZL<Time>GDPGDPYCVA ECVASCVAYCTZECTZSCTZ图 3.2 区域协同减排系统因果回路图Fig 3.2 Causal Loop Diagram of Regional Synergistic Emission Red排放初始配额与区域协同减排系统的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域协同减排系统动力学模型存量流量图,如图 3.3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霞儿;;非遗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研究[J];智库时代;2018年48期

2 郝寿义;曹清峰;;国家级新区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再论国家级新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2期

3 刘亚娟;;利益共享视角下的区域协同创新研究——以西南六省区市为例[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06期

4 张震江;薛万国;冷金昌;赵军平;;区域协同医疗共享平台整体设计方案[J];中国数字医学;2010年01期

5 田洪辉;;钢材区域协同采购的探索和实践[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14年04期

6 王志宝;孙铁山;李国平;;区域协同创新研究进展与展望[J];软科学;2013年01期

7 华尔天,叶飞帆,裴仁清;中小企业环境下基于现实技术的区域协同制造[J];制造业自动化;2001年01期

8 王宇鹤;彭伟;;区域协同医疗发展概述[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12期

9 赵霞;李小华;;云计算在区域协同医疗中的价值[J];中国数字医学;2010年06期

10 谢姝琳;;大学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要素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安森东;;中国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几点建议[A];海峡两岸“行政改革与公共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2 董晓莉;;新时期省际边缘城市跨区域协同策略与机制探索——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C];2016年

3 张振广;孙娟;马璇;;目标与问题导向下杭州多层次区域协同构想——基于杭州2050战略研究的思考[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8年

4 李腊;武思标;;基于区域协同的山地村庄规划研究——以241国道宜昌土城段沿线村庄为例[A];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C];2017年

5 刘庆红;;关于市级范围内实现区域协同医疗的技术思考[A];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6 祝尔娟;叶堂林;;天津应抓住机遇,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中实现战略目标[A];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展望与思考——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7 丁烨;张建同;;区域协同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一项基于河北环北京县(市)的研究[A];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2016年年会论文集[C];2016年

8 章怡;马璇;张振广;;上海大都市圈区域协同规划初步思考——基于国内外案例的分析[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8年

9 王玉虎;张莉;;从封闭到开放,从边缘到门户——区域协同视角下的山西省空间格局优化研究[A];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8年

10 徐则荣;;区域协同创新理论述评[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5)[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执笔 束锡红;精准扶贫、区域协同与社会治理[N];宁夏日报;2016年

2 整理 本报记者 陈岩 奕斌 铭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N];闽南日报;2019年

3 记者 郭欣;加强深度融合互补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N];西安日报;2019年

4 全媒体记者 张兮;强化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N];鄂州日报;2019年

5 本报时事观察员 张安定;大湾区视野下的区域协同发展[N];东莞日报;2018年

6 记者 杨世朋;坚持优势互补 强化区域协同 携手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温州日报;2018年

7 雅安日报、北纬网记者 张雨蝶;盘活交通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N];雅安日报;2019年

8 本报评论员;开创区域协同发展新局面[N];海口日报;2019年

9 本报评论员;全力抓好区域协同发展[N];雅安日报;2019年

10 全媒体记者 黄朝晖;争当区域协同发展的示范[N];鄂州日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聪;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2 张琼妮;网络环境下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模式与机制及政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

3 贺灵;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评及增进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4 骆天纬;区域法治发展的理论逻辑[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5 李智;基于协同思想的高速铁路行车调度技术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5年

6 胡静;湖北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秋晓;不同情景下碳排放初始配额对区域协同减排的影响研究[D];江苏大学;2019年

2 李华;大型国企集团区域协同管理实践研究与建议[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3 张玉聪;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协同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4 高建峰;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5 徐洁;多维邻近性对区域协同创新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7年

6 梁晓燕;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结构风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侯丽娜;基于学习元平台的教师区域协同教研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唐志华;基于摄影测量数据的区域协同成图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9 邓晓凡;区域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6年

10 宋清林;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协同创新耦合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63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2763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b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