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532;F83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云;祖华;;造出口船为何能有效避免双重剥削——与郎咸平教授商榷[J];国际市场;2011年07期
2 陈桂龙;刘云佳;;绿色金融为低碳技术保驾护航[J];中国建设信息;2011年13期
3 徐伟成;;中国新金融区开发的挑战与优化[J];城市开发;2011年14期
4 马玉荣;;绿色技术标准必将引发行业洗牌[J];国际融资;2011年07期
5 邓宇鹏;;东莞城市升级的目标:建设最幸福的城市[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石礼文;;搞好资产经营 建设国有企业大集团[J];上海建设论苑;1997年01期
7 高春花;孙希磊;;城市空间的伦理学批判及其意义——以大卫·哈维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郭鹤艺;;公交车购置的机制创新——访恒运九天汽车管理顾问机构总经理张莫同[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1年05期
9 严登才;施国庆;伊庆山;;水库建设对移民可持续生计的影响及重建路径[J];水利发展研究;2011年06期
10 汪亮;;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崛起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观察;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仁先;;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发展,探究我国产融结合的目标模式[A];第五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4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蔺元;刘志新;;基于DEA的上市公司产融结合效率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孙晋;王薇丹;;我国产融结合领域反垄断立法规制研究[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其庆;;马克思经济学视域中的金融全球化[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志武;;认清金融经济本质[A];“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中国经济与中国股市”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强安;;经济形态与会计计量——基于资本的观点[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7 陈享光;;金融资本积累与金融危机[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8 杨忠孝;;资本的权利[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9 杨承训;;新帝国主义论——从金融危机透视国际超级垄断资本主义[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10 温素彬;;可持续发展财务:财务体系的重新构建——防范金融危机的财务学思考[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学术年会报告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彩虹 陈志军;产融结合的危机与陷阱[N];财会信报;2005年
2 ;产融结合(二)[N];金融时报;2000年
3 张丽娜;辽宁探寻“产融结合”最佳方式[N];消费日报;2006年
4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赵文广 博士;德隆个案否定不了产融结合趋势[N];中国证券报;2004年
5 ;产融结合四大消极因素不可忽视[N];中国证券报;2006年
6 ;产融结合的春梦[N];证券时报;2006年
7 西北大学 吴越 赵守国;关于产融结合的理论分析[N];光明日报;2009年
8 中国工商银行投行研究中心经济学博士 史晨昱;国际产融结合三大特征[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9 李沛林;实施产融结合还须“小心翼翼”[N];中国冶金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郭玉志;产融结合暗藏道德风险[N];中国企业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莉娜;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及其经济效应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2 王继权;现代产融结合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3 赵洪武;中国铁路产融资本融合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吴越;我国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苏云成;中央企业产融结合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
6 王之君;企业集团产融结合及风险防范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高贤升;论产融结合的法律监管[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罗海波;国际金融资本流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于海桓;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资效应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春萍;转型时期的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形成、发展与绩效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荣;中国民营资本金融化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张圆园;我国央企产融结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林世协;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产融结合效应分析[D];东华大学;2004年
4 王川;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产融结合发展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沈忱;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效应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6 赵梦冉;中国产融型企业集团发展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张洪涛;唐山陶瓷集团产融结合路径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荆永欣;中国与日美产融结合模式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王智杰;我国企业集团产融结合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年
10 金力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产融结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73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2773503.html